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面向大海鑄造“大國重器”
青島西海岸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與海工企業及各類配套企業,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為龍頭,從大型船舶主機曲軸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發動機、船舶電力推進系統、港口及船用機械等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配套能力的大型產業集群
短短幾個月,全球最大新型礦砂船40萬噸級的“天津號”,國內起重量最大達3600噸、起升高度最高達110米的“大橋海鷗”起重船從海西灣駛出;被譽為石油行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中龐大而復雜的人造裝備之一、世界最大噸位級“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P67”啟運巴西;中國首個自主設計建造的液化天然氣核心裝備——俄羅斯亞馬爾LNG建造項目的三個核心工藝模塊運往北極;世界首座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海洋漁場1號”和我國首座深海漁場“深藍1號”交付使用……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這座昔日的造船基地,伴隨著一大批“大國重器”從這里駛向全球,海洋工程產業已經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一張亮麗的名片。
精準轉向開辟新天地
海西灣擁有武船集團北船重工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青島海西重機有限公司等數十家大型造船企業,是全國聞名的船舶產業基地。在船運市場低迷、造船產能嚴重過剩的雙重擠壓下,造船企業舉步維艱。海西灣船舶企業在逆勢中堅決向海工產業轉型,由此轉出了一片新天地。
北船重工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幾年前,北船重工還面臨著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中低端船型產能過剩,高端船型供給不足,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量十分有限等困境。北船重工副總經理谷克超說:“面對困局,造船企業必須走差異化競爭路線,產品向高附加值特種船舶轉型。”谷克超說,新產品必須具備綠色、高端、智能化的特點。以今年3月份交付的首條40萬噸礦砂船為例,該船相比第一代礦砂船,運輸成本降低30%,油耗降低18.8%,最大裝貨速度是上代船型的2倍,僅用16.7小時就能完成40萬噸礦砂裝載。
另外,這艘首制船在機艙和最后一個貨艙之間創新性地預留可以滿足25500海里續航力的液化天然氣燃料罐空間,是一款世界領先的最新型船舶產品。憑借這艘“巨無霸”的創新,北船重工獲得了8艘40萬噸礦砂船和6艘32.5萬噸礦砂船訂單。
記者采訪時,恰巧碰到了前來簽署定制豪華郵輪協議的精英郵輪董事長張鵬。據介紹,他們經過一年多的考察研究,決定與北船重工簽署“本土豪華郵輪、極地探險郵輪項目合作協議”。這也標志著北船重工正式進軍豪華郵輪產業。“郵輪產業是我們實施精準轉向,推動企業產品結構、產業能級、產業布局邁向新臺階的新戰略選擇。”談起為何選擇進軍豪華郵輪產業,北船重工總經理韓兵說。
除了傳統造船產業成功轉型外,北船重工以“海洋漁場1號”和“深藍1號”為突破口,成功邁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在海工裝備方面還將大有作為。”韓兵說,隨著各國漁業養殖模式升級換代,這樣的設備市場潛力巨大。據估算,北歐及北美海域共需500臺套,市場份額約300億美元。從國內市場看,僅考慮南海海洋資源情況,可形成約3600億元漁業裝備市場。
精湛技術迸發領跑能力
“造船就是將巨大鋼材按照設計圖紙要求切割、成型、焊接在一起的過程。因此焊接質量至關重要,稍有差池就可能危及航行安全和船舶壽命。”青島西海岸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隋俊昌說,為了確保焊接質量的高水平,整個海西灣基地都在大力實施“機器換人”,大規模采用自動化焊接技術,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大幅提升焊接的效率與可靠性。
記者走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從生產國內首臺5RT—flex58T—B電控共軌柴油機,到世界首臺6RT—flex50B智能型柴油機順利通過臺架試驗,國內首臺最新一代“綠色”超長沖程Dot3版本智能型柴油機6S40ME—B9.3的完美誕生……中國船柴完成了多款國內乃至世界首制機型的研制,從一路跟跑變并跑,再到如今逐漸迸發領跑能力,中國船柴的發展軌跡令人矚目。
在中國船柴車間內,4臺德國科堡龍門銑最引人注意,這些價值近億元的龍門銑最大可加工長28米、寬7米、高8米的工件。除了龍門銑和數控立式車床,車間內的機械加工設備、數控等離子切割、吊裝設備和試驗臺,共同構成了中國船柴生產能力的核心競爭優勢。
如今,中國船柴可以制造300mm至950mm缸徑的全系列低速柴油機。除了散裝船、集裝箱船,公司制造的柴油機還能應用到油輪、化學品船、多用途船和滾裝船等商船類型。“很多類型的柴油發動機在歐洲都生產不了,只能來我們這里制造。”中國船柴總工程師劉賢樂告訴記者。
談起海西灣內的柴油機制造,隋俊昌頗感自豪。他告訴記者,前幾天,青島海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誕生了國內首支全國產化MAN 5G60ME—C9.5曲軸。
據介紹,船用曲軸作為船用發動機的關鍵部件,被譽為船用柴油機的“心臟”,對船舶的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重量大、加工精度要求高、制造技術難度高,業內常用“是否具備大型曲軸制造能力”來衡量一個國家的造船工業水平。
過去國內生產此型曲軸,鍛件均依賴國外進口,嚴重束縛了行業的發展。此次自主研制的5G60ME曲軸,實現了從毛坯原材料鍛造成型到成品總成,全過程實現了國產化,讓中國船用柴油機有了更強勁的“中國心”。
精準服務推動深度融合
作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一環,海西灣船舶和海洋工程產業基地的發展受到高度重視。如何提升區域內相關企業的深度融合成為新區海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課題。
“以日前交付的FPSO P67項目為例,該船船體由武船集團北船重工公司制造,核心油氣處理模塊則由相鄰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整個項目都是在海西灣內完成。”隋俊昌表示,新區船舶海工產業鏈日趨完善,通過提供精準服務讓域內企業深度融合,為此新區成立了船舶海工產業聯盟。
船舶海工產業聯盟實行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屬地服務“三位一體”的行業共治模式,從龍頭企業的“點”和聯盟共性問題的“面”上重點突破。
針對海西灣內企業對配套加工企業的需求問題,產業聯盟收集企業對具體配套加工企業的需求類型,并前往區域內其他相關企業開展對接活動,拉升船舶海工產業本地配套率。“目前,我們已力促青島理工大學與中石油海洋工程等3家企業達成激光清洗技術合作意向;促進青島中加特變頻電機和海西重機就變頻機應用達成合作意向。”船舶海工產業聯盟常務副會長韓廷義介紹。
目前,新區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與海工企業及各類配套企業,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為龍頭,從大型船舶主機曲軸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發動機、船舶電力推進系統、港口及船用機械等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配套能力的大型產業集群。
海西灣,一條工業千億元級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國之重器”從這里駛向廣袤的海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成 通訊員 張 濤)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船舶 產業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