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看病貴、看病難”是否緩解
——來自黑龍江省部分政協委員的調研
今年3月,黑龍江省政協調研組對公立醫院改革進行了調研,走訪全省多家公立醫院,深入周邊市、縣、鄉、鎮各公立醫院、病房、藥局、門診,與醫院管理者、醫生、患者等進行充分交流,舉行多次座談,聽取當地情況匯報,獲得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日前,本刊采訪了黑龍江省政協參與調研的幾位委員。
——編者
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方便百姓就醫
據黑龍江省政協常委、社法委主任唐鐵威介紹,調研組成員一致認為,國家的醫改大政方針是正確的,醫改方案實施以來,在緩解“看病貴、看病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有所緩解,如何能有效鞏固醫改的成果,主要還得從醫改的醫療資源主體“醫療機構”入手。
唐鐵威說,基層醫療機構資源少,專業人才匱乏,百姓大病小病都跑到大醫院,是導致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原因。而大多數醫院又缺少全科醫生,科室設置功能單一,往往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患者如果存在兩種以上疾病涉及多個科室,必須經過轉診、會診等手續,既不方便就醫又增加了費用負擔。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哈爾濱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曉玲對此表示,應加大全科醫生的培養力度,全科醫生的培養對提高整體醫療質量至關重要。李曉玲說,按照國際每萬名居民配置5到6名全科醫生來計算,我國至少需70萬名全科醫生,目前,我國注冊全科醫生僅為20.9萬人,缺口仍然很大。她說,應通過政策引導方式,在各級醫學院校、培訓機構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樹立優質醫療服務意識,重點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水平。鼓勵引導基層醫療機構建立激勵機制,在醫生規范化培訓、薪酬待遇、職業發展方面給予傾斜,使醫生的勞動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從而進一步調動醫生的從業積極性,留住現有人才,吸引優秀人才,建設適應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醫療人才隊伍。
取消藥品加成后
“大處方現象”得到緩解
據黑龍江省政協委員艾民介紹,自2017年取消藥品加成后,醫生開大處方的現象大大減少,節省了群眾就醫時用于藥品的開支,但仍有一些新問題隨著藥品加成取消而產生。在調研中發現,部分醫院從利益角度出發,采取了增加掛號費、手術輔料費、檢查費等方式“以醫補藥”,有些醫院因“取消藥品加成后負擔不起相關人員的費用”取消了藥局,也有少部分醫院出現了不進藥或少進藥的現象,使一些常用藥物斷貨,“藥物價降了,藥品卻沒了”,部分臨床常用藥甚至需患者到醫院外購買。
對此,唐鐵威建議,政府應發揮公共管理職能,加強對公立醫院的監督管理,確保公立醫院運行不偏離公益性,對于不進常用藥品的醫院進行嚴格查處,建立相應會商聯動機制,綜合評估轄區內藥品短缺信息和應對建議,統籌解決局部性短缺問題。
李曉玲則建議,應健全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第三方審計和信息公開制度,對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取消后提高診查費、床位費、護理費、手術費、耗材費等行為進行規范,防止“以藥補醫”結束后,又出現“以醫補藥”等情況出現。
采取綜合措施提高醫保支付比例
唐鐵威介紹,我國的醫療體制改革關乎13億中國人,特別是10多億低收入的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至關全社會的和諧穩定。歷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多項政策,采取了多項措施,為改善百姓的醫療環境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黑龍江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對我國的醫療體制改革貢獻重大,也因長期留存的問題,導致醫療保險資源分配不均,一些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專家學者等特殊人才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一些普通參保人員急需救治卻難以及時享受醫療保障帶來的實惠,省、市級醫保的報銷比例差距較大,縣、區、農村醫保水平更低。
黑龍江省政協常委、原省醫療保障局常務局長孔令權對此表示,因歷史原因,黑龍江的醫保負擔較重,近年來,黑龍江省政府為了改善民生,為百姓提供就醫保障,在國家劃撥的款項外,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加大醫保投入。2018年起所有地市建立并執行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實現“城鄉醫保六統一”,特別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采取政策傾斜,報銷比例大幅提升,醫療救助政策也有較大傾斜,對特困供養人員按100%救助,對低保對象按不低于70%救助,對其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不低于50%救助,除了這些傾斜政策外,還同步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一站式”結算機制,為百姓就醫、報銷等提供便利。
編輯:趙彥
關鍵詞:看病貴 看病難 緩解 全科醫生 政協委員 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