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顧美娟:重視轉化消除幼師的負面情緒
作者: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顧美娟
天真無邪的孩子惹人喜愛,然而為何一些幼兒教師對他們實施攻擊和虐待?其中影響因素有很多,心理因素不容忽視。“虐童”的直接動因是強烈的消極情緒,在應對幼托機構“虐童”問題上,除了重視體制、師德和法律工作,還要加強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建設,尤其要重視加強對其消極情緒的轉化工作。如何轉化消極情緒,需要我們提供社會支持和對個體情緒調控的個性關注。
以科學態度正視異常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
教師本應是“天使”,有人卻變成“惡魔”,異常行為的背后是異常心理,直接動因是強烈的消極情緒。挫折—攻擊理論原理告訴我們,需要不能滿足、愿望不能實現、行為受到阻撓,會讓個體可能產生憤怒、不滿、失望、痛苦的體驗,即挫折感。當個體感受到挫折感時有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在《挫折與侵犯》一書中對挫折與攻擊之間的關系作了定量描述:一是,欲發動攻擊的意識和強度與受挫的程度成正比;二是,抑制攻擊性活動的作用與預期攻擊活動可能受到的懲罰程度成正比;三是,若挫折的強度是常數,則對某一攻擊活動預料的懲罰越重,就越難產生攻擊活動;四是,若預料的受到懲罰的程度是常數,則挫折的強度越大,就越容易引發攻擊性行為。
基于上述描述,能從情緒動因角度解釋幼兒教師“虐童”的現象。根據第一點,幼兒教師能夠感受到很多的挫折,有時能感受到很強的挫折,攻擊意識和強度可能會較高。幼兒教師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需要,有大眾化的“缺失性需要”的滿足標準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保教工作有特殊性質,對幼兒教師有不普通的要求,甚至有特殊義務,如要完成好多重角色責任、要有高尚的師德、要能舍己為人……而低待遇、低地位、被懷疑、少關愛、難自主的現實讓他們常常感受到滿滿的挫折感。
基于第二、三點,暴力“虐童”事件的處理結果讓人對預料到的受懲罰程度不高,因為結果一般都遵循著“新聞媒體曝光→輿論憤怒譴責→相關部門介入調查→相關責任人受到經濟懲罰和行政懲罰”的路徑處理。基于第二點,抑制攻擊性活動的作用強度也就有限;基于第三點,當“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現時,攻擊行為就有可能出現。
天津師范大學梁慧娟、北京師范大學馮曉霞所做《北京市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狀況及成因研究》研究中發現,88.5%的受試者感覺自己經常處于疲憊不堪的狀態;86.7%的受試者總擔心出事故;65%的受試者反映自己常感煩躁,總希望能一個人安靜地待一會兒;63.8%的受試者認為工作占據了他們很多原本應該享有的閑暇時間;47.3%的受試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氣開始變壞;常為一點小事對孩子和家人發火的人達55.9%。
教師總體上處在最弱小者和較強勢者的階層中間,可能受到很多負面情緒影響,若非有意調控,便會自然地、本能地將情緒能量下傳。來自社會、家長對自己職業道德和能力的懷疑、批評,上司的責怪、與同事以及家人之間的沖突等,由這些刺激囤積起來的負面能量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合理的解決,就會自然下傳給幼兒。
關注消極情緒的機會分布
除上述原因可能造成“虐童”外,還有多種因素會導致強烈的消極情緒,緊張、焦慮、失望、嫉妒、孤獨等都有機會與幼兒教師“結緣”,其中成分最多、影響最大的是焦慮。
幼兒教師的工作有班額大、待遇低、要求高、期待高、責任重、工作對象特殊、高強度、高密度、強節奏、大工作量、高情緒性、高創造性等特點。據統計,平均每位幼兒教師每個學期的案頭工作達17種之多,主要包括教案、個案、摘抄、工作計劃、觀察記錄等。這些名目繁多的案頭工作占據了他們吸取新知識的時間和自由創作的空間。此外,幼兒教師平均每周投在案頭工作的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且有58.25%的幼兒教師經常在家做幼兒園的工作。有的幼兒園還頻頻開課、比賽,這也花費幼兒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準備。幼兒教師很少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狀態中,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
保教工作者的焦慮大致源于以下幾點:一是應激事件多。幼師勞動有高警覺性的特點。幼兒教師不是法定的監護人,卻有高度的委托監護義務,平均一人要照顧十多個孩子。孩子是活動、變化的個體,可以想象要怎樣的警覺才能平安度過一天。幼兒教師的神經猶如緊繃的琴弦、上緊的發條。二是客觀焦慮源多。幼兒教師能感覺到有很多想得不能得、想做不能做、想做好卻做不好、不想發生卻似乎會發生的事,形成一個個沖突,這些沖突累積了焦慮。三是自我實現感缺乏。雖然付出了極大的心力、精力,卻常感到原創權利不被尊重、沒有共鳴、缺乏認可、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
真誠幫助幼師做心理建設
“虐童”問題既是社會問題,也是科學問題,需要遵循科學規律。這就需要我們既要重視“虐童”問題的解決,更要重視“虐童”現象發生的心理機制,關注幼兒教師“虐童”心理的研究。
要切實有效地解決保教工作中存在的“得到少付出多”“關愛少責任多”“待遇低要求高”等實際問題。在宏觀層面上,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擴大資源,消除無證園,確保幼兒教師獲得有尊嚴的收入。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在《辦好學前教育是新時代的號令》中介紹,他們做的一項調查反映,公辦非在編教師收入不足公辦教師收入的60%的縣(區)占總體調查樣本的75%。個別縣區公辦非在編教師收入只有公辦教師的43%。而民辦園教師工資在2000元左右的大量存在。教師的地位和待遇直接關系其工作積極性,關系到教育質量,還影響幼兒園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和青年學生的專業選擇意愿。因此,必須下大力氣解決教師待遇問題。
幫助教師及時覺察并調整情緒變化。情緒調控在大腦皮層上下協同作用下方能有效,所以主動及時覺察教師情緒變化是有效調控的基礎和前提。發現教師有異常感覺或行為時要及時給予幫助,幫助教師認識并做情緒訓練——我是在生氣嗎?我很生氣嗎?是什么原因讓我生氣?怎樣的解決才是有效的?——經常做這樣的練習能讓大腦皮層上下的聯系,勇敢面對情緒的變化。一般認為生氣等消極情緒是不能有、不能表現出來的,是個“壞東西”,常常下意識地否認它的發生,尤其否認生氣的發生。不能面對,便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也不可能真正解決。應該幫助教師悅納自己的消極情緒,充分發現、利用消極情緒的正向功能,悲傷告訴我們“我擔心失去”,憤怒告訴我們“我需要力量”……聽懂消極情緒傳遞給我們的信號,合理利用它給予的能量,便可能轉消極為積極情緒。
利用認識、環境、需要、生理等因素找到調控方法。艾麗斯ABC調控法、轉移注意法、提升需要層次法、宣泄法、生物反饋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幼兒教師在精心創設保教環境的同時,有沉浸在美好作品和美妙環境中的機會,同時也在為自己創設著良好的環境,幼兒園充滿兒童的天真無邪、善良友好,耳聞童聲童趣、歌聲笑語,目睹繽紛絢麗的色彩,感受四季如春的氛圍,與小朋友共同玩耍、盡情探索未知……個體嘗試創造、追逐、享受快樂的情緒,體會感受到工作的獲得感,將對消極情緒有一定的緩解和調節作用。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幼兒教師 情緒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