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楊曉峰: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少了大學生方陣
作者:重慶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學華 楊曉峰
“鄉村振興戰略”既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需要,也是“農村資源支持城市發展”模式轉向“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必然。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視察北京大學時指出,青年要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不能少了大學生方陣。
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符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大報告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引導大批具有現代社會意識、具有開闊視野、具有創新能力、具有鄉村情懷的大學生到鄉村去建功立業,鼓勵他們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關愛服務體系、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促進鄉風文明等方面,發揮青年知識分子的建設性作用,符合新時代國家戰略布局的導向,是我國鄉村邁向現代化的奠基性工作。
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有國家政策推動。2017年《教育部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勵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從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等工作,到農村投身扶貧開發、技術推廣、電子商務等事業。長期以來,借助高等教育的“分層”機制,一代又一代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涌向了不同的城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落實大學生下鄉有關政策,創造了新的歷史條件,營造了全方位支持氛圍。
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也是自身成長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指出,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明確要求深入開展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新時代的鄉村是有志青年施展抱負的更大舞臺,也是促進有潛力青年成長的磨礪平臺。
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可緩解高校就業壓力。據麥可思報告,2016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為77.3%,且部分專業如歷史學、音樂表演、生物技術、法學、美術學、生物工程等,已成為就業“紅牌專業”,因專業的結構性失衡而不能及時就業。實際上,這些所謂的“紅牌專業”,在鄉村建設中仍大有可為空間。
引導、鼓勵、支持大學畢業生參與鄉村建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村官”,而是向農村持續輸送各行各業如科技、文化、金融、貿易、旅游、電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其核心目標是優化鄉村建設隊伍供給側,注重的是高素質鄉村建設隊伍的可持續壯大。就目前階段來說,鄉村社會還缺乏支持大批大學生參與建設的平臺和資源,不同地區鄉村吸納和消化高層次人才的能力也不同。比較穩妥的方式是,各地根據實際,通過人才需求發布、政策支持、環境營造等,逐漸為大學生下鄉工作創造優厚條件。
出臺大學生下鄉實施辦法。當前,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還面臨著一些制度與政策方面的“空白”。地方政府應抓住綜合改革的契機,由各級政府進行統籌,聯合教育、人社、國土、財政、公安等部門,制定大學生下鄉工作實施辦法,為下鄉大學生的編制、工資、落戶、安家等具體問題提供政策保障。
探索鄉村基層治理新模式。把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和基層治理創新結合起來,以試點方式在村組按需設置扶貧開發、技術推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鄉風建設等小組,發揮好組織作用和自組織效應,通過鄉村治理模式改革,為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創設良好環境。能夠“大規模”引進大學生的鄉村,要在人才使用方面探索有益經驗,可根據大學生創辦農村產業、提供技術和公共服務、構建現代電商平臺、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建設鄉村文明等方面的實績,在一定期限內進行考核,為優秀大學生的進修、晉升、成長創造機會,要確保基層工作人員能夠“脫穎而出”。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針對鄉村振興進一步強調,要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落實總書記的指示,各級政府要積極行動起來。當千千萬萬個大學生愿意到農村工作、喜歡農村的生活、甘于做職業農民之時,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城市虧欠農村”的現象才算是有所改變了。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鄉村 大學生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