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浙江為高質量發展集聚“第一資源”
4月9日,浙江省宣布,對已經實施30多年的職稱制度進行改革,為全省500多萬專業技術人才放權松綁。
浙江的率先之舉,亮點在于打破學歷資歷限制,改變一年一評的固有模式,不再唯學歷、唯論文,將評審權下放給用人主體和行業協會,形成“問東家、問專家、問大家”的人才評價機制。
職稱改革是浙江深入推進人才強省戰略的新探索。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認為,人才是第一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面對全國新一輪人才“爭奪戰”,浙江必須集聚人才“第一資源”,讓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打造人才強省,浙江謀劃已久。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浙江發展的總綱“八八戰略”,就包含“人才強省”。當年,浙江在全國率先召開人才工作會議,提前部署人才戰略。
2016年,出臺25條人才新政,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份”。2017年,提出“突出人才強省戰略”,凸顯人才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第一主體價值”。
當前各地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吸引人才扎根落戶。浙江的引才政策,既舍得下本錢,有“真金白銀”,更大的招數還在提供平臺舞臺、創新體制機制上。
4月1日,以西湖高等研究院為前身的西湖大學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立。從倡議、創建、新生入學到正式獲批,西湖大學用了3年時間,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超速度。
“建設西湖大學不僅僅是為了新增一所大學。”校長施一公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學校不論是辦成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還是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目的都是為了對中國高等教育增量改革作出貢獻,成為浙江省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平臺。
跟西湖大學同樣的重大創新平臺,浙江還有去年成立的“之江實驗室”,廣受外界關注。
這是一個開放協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機構,按“一體、雙核、多點”的架構組建,立足浙江現有科研基礎與優勢,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網絡信息技術前沿。按實驗室主任朱世強的話說,就是要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礎學科群,整合一批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匯聚一批全球頂尖的研發團隊,取得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重大共性技術成果,支撐引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爭創網絡信息國家實驗室。
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這樣的“大手筆”,是浙江為高層次人才量身定制的最佳平臺。據稱,按照浙江省政府的規劃,之江實驗室10年之后,將建成2萬人規模的國際高端實驗室,打造頂尖科學家、行業領軍人才領銜的創新創業團隊200個。
作為“混合所有制事業單位”,新加入之江實驗室的高層次人才、海內外人才如有意向,經過考核后就能加入事業編制。進入實驗室的科研人才,既能進事業單位編制,也能拿市場化薪酬。更引人注目的是,這樣的實驗室,浙江還將建設一批,源源不斷地為浙江提供人才支撐。
浙江各地還根據區位條件“量體裁衣”,11個地市全部出臺人才新政“地方版”。杭州立足打造國際化人才生態,提出領導推動優、政策體制優、發展平臺優、工作績效優、服務保障優、作用發揮優的“六個優”人才生態指標;衢州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前沿城市設立“飛地”,通過借勢借地借人才,奪得發展先機;嘉興作為浙江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相繼出臺“人才新政”30條和“科技新政”20條。
記者還注意到,所有的人才新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突出高站位,注重精準化,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截至目前,浙江技能人才總量達967.8萬人,兩院院士達46人;引進“省千”人才1684名,入選“國千”人才660余名,形成了以浙商系、阿里系、海歸系、高校系為代表的創業創新團隊。
搶人才,目的不是“囤”人才,浙江堅持引才與用才并重,促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信息鏈深度融合,引進的“千人計劃”專家近70%分布在企業一線,企業“國千”入選人數連續多年位居國內第一。眼下,圍繞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數字經濟、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每一項都包含著無數的子項目。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是從美國回到浙江創業的醫學博士,他和團隊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埃克替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丁列明表示,浙江漸漸成為人才、特別是海歸人才集聚的高地,僅貝達就有5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車俊表示,要打造好產業創新平臺、高校院所平臺、科技研發平臺和各類企業平臺,強化平臺對人才的吸附效應,讓廣大人才找到自己的舞臺、實現自己的價值,真正成為浙江發展的先進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
面向未來,浙江提出:到2022年,全省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500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0%以上,人力資本投資占生產總值比例達到18%以上,人才貢獻率達到42%以上,在全國率先建成高技能人才強省。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浙江 發展 平臺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