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長壽與地理環境有關?聽專家解析健康密碼
“依山生偉男,臨水產嬌娃”,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因地域特點而使人的身高、容貌、性格等呈現出差異之美,也因不一樣的氣候和人居環境,或孕育不一樣身心適宜因素,或帶來出人意料的健康影響。
地理環境蘊含怎樣的健康密碼?長期從事環境與健康研究的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五一以幾代人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解讀中國地圖上那些與環境和生命相關連的神秘線索。
南方多有長壽區
健康密碼:益壽養生要有好環境
長壽,有規律可循嗎?王五一教授給出了肯定答案。他與研究團隊通過長期調查和研究發現:安享高壽的地方大都沿江河流域分布或聚集在海島,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區或平原,處于健康的低風險區和地方病低發區,具有暖溫帶或亞熱帶森林草原景觀特征等。
“從氣候條件來說,這些地區年均氣溫多在18℃~24℃,相對濕度在68%以上。既不潮濕也不干燥,這就大大降低了患呼吸系統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到長壽老人多在南方,王五一說,這些地方多有高山大川,長期置身在開闊壯美的自然景觀中也會不自覺地變得豁達開朗許多,這和污染重重、濃霧緊鎖的城市相比無疑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從2007年開始至今,中國老年學學會已經陸續認證了70多個“中國長壽之鄉”,包括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鐘祥、廣東三水、河南夏邑、江蘇如皋和四川都江堰等地。
如何認證這些地區是否是長壽之鄉呢?王五一說共有15個指標,除了百歲老人人數、長壽指數、自然環境等指標之外,社會經濟指標如收入水平、老年照料條件、醫院的病床數以及醫生的數量也是重要的考核標準。
“老人長壽的原因當然離不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現在全國百歲老人越來越多,醫療保障水平提高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王五一說,我國有利于健康長壽的地域環境類型多樣,東西南北都有養生福地。
雖然能帶來“壽者相”的養生美地確實令人心弛神往,但我們也不必蜂擁而至。惟仁者壽,只要心懷仁愛,心態平和,哪里都是頤壽養生的天堂。
東北到西南有一低硒帶
健康密碼:老人、癌病患者每天都該適當補硒
如今已60多歲的王五一,每天都會吃些硒片。“其實,老年人日常應該都適量補點硒。”
70年代,王五一剛從吉林大學化學系畢業分配到地理所時,克山病在60、70年代正全國瘋狂肆虐。患上這種病后,急性發作多在數小時或一兩日內死亡,且發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當地老百姓稱它為“攻心翻”。由于當時在黑龍江克山縣首先報告,而被稱為克山病。但它的魔爪不獨在克山,而是像陰云一樣籠罩著我國東北、華北、西南等16個省區300多個縣的萬千家庭。而這一地區,正是我國典型的缺硒帶。
“1977年,我們和已故的著名的克山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于維漢教授到西藏疫區考察時,一進村就有人抱著孩子找于教授看病,我們還沒出村呢孩子就死了”,提起當年 “克山病”的猖獗,王五一研究員至今記憶猶新。
站在巨幅的全國地圖前,王五一一邊向記者解釋一邊順勢用右手從東北三省斜穿云貴高原劃出一條低硒帶。
“這與當時同樣在全國大規模流行的大骨節病病區基本重疊,我們常統稱它們為地方性硒缺乏病”,王五一研究員說,“硒是維持人體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后來疾控部門大規模地在低硒帶地區發放補充亞硒酸鈉、硒碘鹽后病情很快便得到了控制”。
現如今你對低硒地區的群眾提起克山病、大骨節病,他們會滿臉茫然,但需要提高對硒的認識。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關于硒的攝入要求,14歲以上成人每天硒的推薦攝入量為50微克,“而在低硒帶的人群中人均日攝入量也就二三十微克,甚至只有十幾微克,所以從病區預防的角度來講,還是應該適當補充些硒。”
硒有抗氧化、防癌、抗衰老等功能,對于非低硒地區的特殊人群,比如癌癥患者或有些老人來說適當補硒有益無害,可以到醫院開點富硒酵母片吃。
西南燃煤區氟斑牙曾常見
健康密碼:減少氟攝入仍是挑戰
都說山美水美人更美,但1980年代王五一研究員和他的同事在山川秀美的貴州見到的人卻是另一番風貌:彎腰駝背的氟骨癥,還不乏一些年輕人,而且一張嘴就暴露出黃漬斑斑甚至是殘缺不全的牙齒。
這就是只能預防但無法治愈的疾病——氟中毒!時至今日,氟中毒的情況在一些地區仍沒有徹底消除。
氟中毒患者有兩種主要癥狀,氟斑牙和氟骨癥。“氟斑牙患者的牙釉會慢慢地失去透明性,出現黃斑漬,再嚴重了就會變得像石灰一樣,完全失去光澤。”王五一一邊翻閱圖譜一面說道,“這種氟斑牙患者的牙齒差不多要比正常人提前10~20年全部脫落”。
相對于氟斑牙的尷尬,氟骨病則更為痛苦,骨質發生硬化,背部和手臂不能彎曲,最后癱瘓在床,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據原衛生部、發展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全國重點地方病防治規劃(2004-2010年)》中提供的數據稱,截至2003年底,中國流行的各類地方病中,氟中毒患者數量最大。全國有氟斑牙患者3877萬人、氟骨癥患者284萬人。如果按照當時我國13億人口計算,平均約每30人就有一名氟中毒患者。
在氟中毒的各種類型中,發生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危害最嚴重。“在我國西南地區溫暖潮濕氣候的影響下,黏土的氟含量遠高于全國其他地區,而用煤作燃料必須得使用黏土作粘合劑。”
王五一說,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即使煤泥中只含20%的黏土,燃燒時黏土釋放的氟是煤粉釋放的氟的3倍以上。由于天氣潮濕,為了避免糧食發生霉變,當地人還喜歡在屋內晾曬,這樣糧食與人長期暴露在含氟量極高的煤煙中自然就會氟中毒了。
要預防氟中毒,最簡單的方式是煙囪出屋,避免人和糧食在高氟環境下直接暴露,1980年代末期在燃煤氟中毒地區推行改良爐灶后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像解決飲茶型氟中毒就沒那么容易了。在牧區,喝奶茶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又有誰會特別在意氟的危害?
茶葉中氟的含量本身就高,但像在西藏、四川、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聚居的牧民喜愛的磚茶,其氟含量更是要高出普通茶葉幾十倍。“磚茶多用高氟的老茶葉發酵壓制而成,他們每天熬上一大鍋,兌上奶當成奶茶喝,日積月累氟攝入量也就變多了。”
當然,氟是人體所必需的,適當攝入能減少齲齒的發生,現在的孩子喜歡喝碳酸型飲料、果汁等,從牙齒保健角度講用點含氟牙膏還是有益處的。(記者 林 敬)
編輯:趙彥
關鍵詞:長壽 地理環境 健康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