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國企去產能“分流洪峰”平穩度過 “雙創”深入人心

2018年04月09日 10:24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通過人社部門組織的技能培訓,我在武安銀隆新能源公司找到了新的工作,工資比在原先的鋼鐵企業不少啥。”因壓減產能而被分流的河北人袁海鑫說。

過去兩年,我國在鋼鐵、煤炭行業集中化解過剩產能。記者在山西、河北、遼寧、安徽、四川等地采訪了解到,伴隨著各地分流安置政策措施逐漸落實和職工觀念悄然轉變,去產能中最難的“人往哪里去”問題緩解,令此輪大規模分流平穩度過。但與此同時,職工補償標準低、轉崗空間窄、存續企業負擔重等隱憂依然存在。

“不埋怨、不抱怨” 職工觀念悄然轉變

今年41歲的王軍原是遼寧阜新礦業集團清河門礦綜采隊調度工。清河門礦2016年10月關閉,他家里有老人要照顧,所以沒有報名參與異地轉崗,而是解除勞動合同,購置了一臺二手車。談起對下崗的看法,王軍回答:“煤礦都枯竭了,也不怨誰,好在下崗前國家支付買斷金,讓我得以買車改行。”

阜新礦業是遼寧省去產能“第一大戶”。2016年,阜新礦業關閉位于當地7座煤礦中的6座,退出產能930萬噸,涉及職工3萬余人。記者近日在礦工聚居的阜新市站前街道、平西街道走訪注意到,不少職工都像王軍一樣逐漸走出焦慮,較為坦然地看待分流。而在山西、河北、安徽等地采訪時,很多職工對去產能也是“不埋怨,不抱怨”,這種比本世紀初國企“下崗潮”時更為平和的心態,成為本輪分流平穩度過的關鍵。

“不埋怨、不抱怨”來源于各地安置保障措施的落實。去年,河北省將去產能職工安置列為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實事,提出“決不把一名職工推向社會”。截至11月底全省去產能企業96家,涉及職工5.5萬人,到年底已全部安置。安徽省從鼓勵企業內部轉崗、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市與市之間勞務合作等方面入手,確保去產能職工不挑不揀5天內就能就業,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去年共分流安置2.3萬人,完成年度任務的102%。

2017年6月,位于山西省晉城市區的晉煤集團古書院礦正式關閉,曾經的職工澡堂檢修工魏福晉并未由此下崗。早在2015年,資源即將枯竭的古書院礦就提前謀劃,向市內多家超市輸出職工500多人。魏福晉主動報名,如今已是一家超市的生鮮區主管。河北武安市裕華鋼鐵公司去年關閉部分產線,公司多方騰挪,在收回一些外包業務,安排280名分流人員重新上崗之余,近期又組建裝卸車隊、旅游公司,安置了1000人前往上班。

“雙創”深入人心

成分流新渠道

隨著一批新業態、新產業出現,以及“雙創”深入人心,停薪創業也成為一部分職工的分流新渠道。

直到2016年10月山西焦煤集團白家莊礦正式關閉之前,劉忠已經當了11年礦井提升機司機,在數百米深的地下操作機器,每月工資4000元。之后,劉忠被分流到新成立的西山煤電集團公用事業公司護衛支隊,工資由4000元降到不足2000元,開滴滴網約車成了他重要的經濟來源。“有時間就出車,累了就休息,服務越好,收入越高。”

據山西焦煤集團統計,目前已有5800多名轉崗分流職工參與了滴滴出行,近3000人次享受過專項獎勵。

2017年6月,山西焦煤集團豐峪煤業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呂珺看到礦井即將關閉,主動下海成立文化傳媒公司,主要制作煤礦安全動漫宣傳品,如今已吸引40多名煤礦工人加盟。公司成立一個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培訓中心就發來了以第二大股東身份出資入股的意向函。2017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

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的鞍鋼集團攀鋼成都鋼釩有限公司去年4月徹底退出,留守的公司經理張虎介紹,集團正籌劃利用這塊閑置的土地、廠房,發展現代物流、智慧制造等新興產業,引導分流職工創業、就業。

分流平穩度過

安置仍有隱憂

盡管最為集中的職工分流已平穩度過,但是記者注意到,安置工作仍有隱憂。據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對山西同煤集團、晉煤集團、潞安集團、陽煤集團、中煤平朔等5家大型煤炭企業的調查顯示,2017年,5家企業共分流轉崗職工12839人,其中內部轉崗占安置總數的八成以上。采訪中一些去產能企業負責人表示,很多內部轉崗并未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反而加重了企業負擔。

這種現象在其他省份也很明顯。以河北鋼鐵集團為例,過去兩年內壓減煉鋼產能502萬噸,約占集團產能的10%,帶給河鋼集團的是每年數十億元的損失、7400多名職工的轉崗就業問題。集團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現在鋼煤市場形勢較好,這一矛盾尚不突出,一旦市場走低,企業冗員過多,容易重陷虧損。

連續兩年的職工分流,讓一些國有企業的存續產能用工人數翻番,甚至出現一個人的活兩三個人干的現象。面對未來的持續去產能,企業內部可挖掘空間和回旋余地已越來越小。山西陽煤集團負責人介紹,過去兩年集團已關閉7座煤礦,安置職工2500人左右,八成以上依靠內部轉崗,預計2018年還要關閉5座礦井,需安置職工9000多人。“這些人何去何從,讓我們最為憂心。”

在此壓力下,一些企業想方設法拓寬就業渠道。遼寧阜礦集團針對當地煤礦銳減,職工技能單一等瓶頸,大規模轉移職工前往集團下屬的內蒙古白音華煤礦工作,目前已有6000多名職工前往;阜礦還將關閉產能的指標置換給寧夏兩家煤礦,條件是這兩座煤礦由阜礦組織礦工進行開采,投產后可安置1600人。

采訪中一些企業負責人還表示,各地宜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提高職工補償標準,鼓勵他們走向社會,真正為企業減負。河北奧宇鋼鐵公司去年停產退出,但關閉前因鋼鐵行業極度困難,職工一再降薪,這導致按關閉前工資水平計算出來的買斷工齡補償標準很低。最終公司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額外支出3000余萬元,將補償標準提高一倍以上,讓1400余名職工解除勞動合同離開了企業。

在此輪去產能中,不少企業對國家獎補資金寄予厚望,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筆專項資金既“花不完”,又“不夠花”,其補貼企業、安置職工的功能還有待更好發揮。

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對山西5家大型煤炭企業的調查顯示,財政獎補資金使用率較低。煤炭企業在使用專項獎補資金時,僅限于在冊職工的安置,而大量非在冊職工在安置時卻用不上,導致專項獎補資金大量結存。更多企業則被獎補資金“不夠花”所困擾。阜礦集團在過去兩年共獲得中央獎補資金16.6億元,但遼寧省配套資金沒有到位。因內部退養和工傷人員費用、離退休職工取暖費、停薪放假人員生活費等都需持續發放多年,剩余的獎補資金維持不了幾年,后續支出存在缺口。此外還有很多安置費用不在獎補資金支出之列,安置負擔尤為突出。

為解決資金瓶頸,一些地方開始探索產能交易。去年,冀中能源集團交易了22處煤礦的產能置換指標。集團副總工程師高會春介紹,按照去產能相關政策,22處礦井共需安置職工1萬余人,企業能獲得國家獎補資金約4.2億元;而通過產能指標交易,總成交價格達12.45億元,是國家獎補資金的將近三倍。

“這讓企業不再為‘錢從哪里來’而苦惱。”高會春說。(記者王炳坤、梁曉飛、閆起磊、董雪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職工 企業 分流 安置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婷婷丁香亚洲综合国产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二三区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日本另类欧美一区二区 |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