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走好高考改革的“平衡木”
在部署全面取消全國性高考鼓勵性加分項目之后,教育部日前又接連發文,對2018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工作和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加以規范:通過嚴格報考條件、嚴格資格審核、嚴格招生管理、加大違規查處等舉措,確保“專項計劃”政策真正惠及農村學生。種種規范,旨在讓高考回歸起點公平,讓招生舉措不背離政策初衷,用誠信筑牢高考公平、公正之基。
追溯歷史,從高考恢復以來,我國高考改革就一直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標準與多元之間尋求最恰當的平衡。通過標準化考試確保流程嚴謹科學,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學校對選才的不同需求及考生的多元差異;作為選拔性考試要體現區分度,但同時也要盡量驗證學習效果、體現能力;不但要通過高考滿足高校選才的需要,還必須考慮到高考對于整個基礎教育的先導作用。
也可以說,隨著高考改革進入“深水區”,原來千軍萬馬要過的“獨木橋”,現在更像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平衡木”。區域之間以及省際高等教育資源仍不均衡,在縮小各省高考錄取率之間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兼顧群體利益與個體利益,成為近些年高考改革最難的命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項高考改革的探索性舉措,都如同平衡木運動員的動作,必須嚴謹、細致、公正、科學,方能行穩致遠。
作為以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等綜合評價為基礎進行錄取的探索性改革舉措,自主選拔旨在打破“唯分數論”的窠臼,改變人才培養千校一面的現狀,鼓勵更多孩子發展多元特色。針對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計劃”,旨在為更多農村考生提供上大學,尤其是上重點大學的機會,打破貧困的代際傳遞,促進機會公平。幾年實踐證明,兩項探索都在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但同時也應看到,依然有個別地區的個別考生鋌而走險,提供虛假自主招生申請材料,偽造、變造、篡改、假冒戶籍學籍等信息或以其他方式騙取專項計劃報考資格,還有個別學校、單位和個人徇私舞弊或協助考生弄虛作假,乃至個別中介機構打著包通過、考前輔導、提供所謂專利論文等名義進行虛假宣傳和斂財,等等。這些有違誠信的行為雖為個案,卻足以影響很多考生的未來命運,不僅嚴重干擾了正常高招秩序,背離了政策初衷,也傷害到高考整體的公平公正。
高考之所以萬眾矚目,是因為它仍是當下促進社會階層有序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是寒門學子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大希望,是守護教育公平及社會公平的重要底線。特別在全國性高考鼓勵性加分項目全面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在額度和項目上都日益規范的今天,以高校自主選拔和針對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計劃”為代表的多元探索能否公平推進,更是備受矚目。簡言之,這將直接關乎教育公平的基石能否筑牢,社會公平正義能否得以捍衛。
之所以常說“改革不止步”,就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在不斷前進,問題也在不斷出現。制度的調整,要收到真正的效果或者把握全新的問題,有賴于政府、社會、家庭、考生都不折不扣地執行。公平正義是教育的價值基石,而只有用誠信筑牢改革基礎,才能保證高考公平建設在正確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高考 公平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