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首個3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期滿 群眾看病就醫有哪些變化
人民網北京2月9日電(記者 楊迪)寬敞的大廳中,一陣陣悠揚、舒緩的音樂聲徐徐飄蕩。一位身著白衣的護士姑娘安靜地坐在鋼琴前,玉指輕彈、琴音繞梁。這并非是在某個音樂演唱會現場,而是置身于一所醫院的外科樓大廳。
就在這座大廳的樓上,一臺臺手術緊張地進行著。原本焦急、緊張等待手術結果的患者家屬們,在琴聲中逐漸舒緩了情緒;一些患者也暫時忘卻病痛,深深地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這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自2015年起開設的“心音坊”,目前已經成為該院創新文化建設的一張嶄新名片。
2015年,我國啟動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為做到讓人民群眾便捷就醫、安全就醫、有效就醫、明白就醫,促進醫療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明顯改善,社會滿意度明顯提高。3年來,我國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各級醫院和廣大醫務人員積極落實各項措施,針對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瓶頸”問題,不斷創新醫療服務舉措,使人民群眾的就醫感受得到不斷改善。
信息技術廣泛應用 讓預約付費“更加便捷”
“候診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取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边@些一直以來的就醫老大難問題正在得到緩解。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7日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經過第一個3年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目前全國的三級醫院已經全面開展了預約診療服務,通過網絡、電話、微信等多途徑實現分時段預約掛號、預約檢驗檢查等,使服務更加高效;采用一站式結算、出入院床邊結算、手機移動支付等多種繳費方式,減少患者排隊次數,縮短繳費時間,使服務更加便捷。
“通過精準預約,讓患者看病的時間更準確、更具體。”北京市衛計委副巡視員高小俊介紹,目前,北京市屬醫院整體預約掛號率已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7年的86.2%。三級醫院均將門診預約時間精確到1小時之內,協和醫院、北大口腔醫院、友誼醫院、博愛醫院、北京中醫醫院等40余家醫院已精確到30分鐘,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六醫院、朝陽醫院等醫院的部分科室可精確到15分鐘。2018年爭取將80%的三級醫院門診預約時間精確到30分鐘。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表示,為積極推進預約診療,拓寬預約渠道,該院建立了京醫通、官網、窗口、診間醫生工作站等9類預約診療途徑;大力拓展自助服務,2016年上線京醫通自助機,均開通預約掛號、取號及診后繳費功能,有效減少患者窗口排隊并縮短排隊等候時間。2017年全院預約就診率達91.8%,每天84.5%的門診患者通過自助設備完成掛號取號。
焦雅輝稱,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就醫‘三長一短’的問題,不僅需要改善醫療服務,更重要的是深化醫改,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通過醫療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在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升醫療質量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國家衛計委的資料顯示,第一個3年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開展以來,很多項目從理論轉化為現實,從設想發展成設備,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具體的醫療服務。很多醫院都有了自己的手機APP,可為患者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的醫院達到4100余家,是3年前的4倍;可提供移動支付結算的醫療機構達到2777家,是3年前的3倍?;颊咴诤芏噌t院就診時,只需攜帶一部手機即可完成掛號、就診、繳費、結果查詢等,真正體會到了智慧醫療帶來的便利。
創新提升服務質量 讓就醫體驗“更加舒心”
“滴滴,不好意思,您擋到我的路啦,請讓一讓。” 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日間病區,呆萌可愛的機器人“日間寶寶”正在忙碌地幫助護理人員運輸藥物和文件,一排排掛著輸液瓶的“特等艙”躺椅整齊排列,患者在“特等艙”內或坐或躺,一派舒適景象。
據該院的護理人員稱,很多外地患者拉著拉桿箱一早坐火車來,下午完成治療就可以瀟灑回家;本市患者更是優選日間,因為簡便、快捷,避免了常規住院排隊難的狀況?;颊邉⒛衬痴f:“我選擇去日間化療,環境舒適,服務好,還可以彼此聊天,感覺豁亮。”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務處處長、中西醫結合暨老年腫瘤科副主任薛冬向人民健康記者介紹,“日間病區”借鑒了目前國外比較流行的新型治療服務模式,根據常見病、多發病經簡短觀察治療即可出院的特點,專為該類患者設計的短、平、快式醫療服務。縮短了患者的無效住院時間,有效緩解了住院病房和門診、急診病房出現的患者積壓,充分提高了床位使用率,降低了住院費用,深受患者的歡迎。
記者從國家衛計委了解到,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為抓手,全國三級醫院努力推行日間手術、日間診療服務,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有效縮短了患者等待住院和手術時間。
焦雅輝指出,日間醫療服務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目前,全國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三級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手術量占擇期手術比例提高至12.8%,1340家醫療機構設置日間病房。8400余家二級以上醫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增長近40%。全部三級醫院和80%以上的二級醫院均已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很多城市醫院實現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季加孚則認為,日間病房的設立改善了醫療服務,節約了患者的醫療成本,提高了醫院運行效率,提升了科室和醫院管理水平,是醫院改革創新,實現政府、醫院和患者三方共贏的重要探索。
加速推進資源下沉 讓基層醫療“更加可及”
2017年5月,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了1990年至2015年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指數”,中國進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與3年前相比,我國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初步建立,22個省份建立了省級遠程醫療平臺,覆蓋1.3萬家醫療機構、1800多個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實現全覆蓋??h醫院在對口支援醫院幫助下,新建臨床專科3600個,管理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能開展神經外科、普外科等專科復雜手術的種類不斷增加。
“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讓常見病、多發病的病人能夠下沉到基層,既可以更好發揮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作用,也能減少醫療費用負擔,控制成本?!?焦雅輝稱,將患者下沉到基層,一方面要提升基層醫療服務的能力,另外一方面要推進家庭醫生的簽約服務。
他表示,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可以在基層解決絕大多數的醫療問題,將來通過個性化和精細化的簽約服務,還能夠為患者提供疾病預防、健康教育,讓群眾少生病或者不得病,實現醫患雙贏。
高小俊則指出,家庭醫生簽約是打牢基層醫療服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國家衛生計生委一直在力推這項措施,發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要求。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根據北京市的實際情況,也在做相應的工作。根據最新的數據,北京市的家庭醫生簽約,到2017年底已經達到了852萬人,簽約率達到39%。其中,慢病、孕產婦、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簽約率超過91%。
“隨著改革的推進,以及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未來醫療服務體系的組織模式將形成緊密的醫聯體。在醫聯體之內,通過大醫院管理的下沉、技術的下沉、基層能力的提升、遠程醫療技術的使用,可以大大提升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比例,更好的保障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有效降低醫療負擔?!苯寡泡x表示。
持續改善醫療服務 讓患者就診“更加滿意”
自2015年起,全國醫療衛生系統啟動了首個3年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針對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瓶頸”問題,始終以患者滿意作為改善醫療服務的標準,通過第三方效果評估和實時滿意度監測,及時了解情況,不斷創新醫療服務舉措。
據實時在線滿意度調查的587萬份有效問卷數據顯示,我國三級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的總體滿意度達到90.7分和93.9分;對互聯網上2883萬條醫療服務相關信息分析顯示,網民對醫療服務的整體感受是正面的,充分反映出這3年改善醫療服務取得的積極成效。
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2018至2020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繼續實施第二個3年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把行之有效、廣泛適用的措施固化成為醫院工作制度,以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破解看病就醫難題,創新推進醫療便民惠民服務,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焦雅輝介紹,為鞏固2015-2017年行動計劃取得的成果,2017年底,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同時,創新推廣多學科診療、日間醫療服務,創新急診急救服務,加強智慧醫院建設,推動就診信息互聯互通,延伸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拓展藥學服務新領域,從10個方面著力,努力使診療更加安全、就診更加便利、溝通更加有效、體驗更加舒適。
談到兩個3年行動計劃的區別,焦雅輝指出,第一個3年行動計劃更多是改善醫院內的服務,來改善患者看病就醫感受。第二個3年行動計劃則把改善醫療服務延伸到醫院外,以醫聯體作為醫療服務組織模式,體現醫療服務一體化和連續性,使優質的醫療服務回到社區。比如將第一個3年形成的一些有效做法變成制度固化下來,在全國建立預約診療制度、遠程醫療制度、臨床路徑管理制度、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制度等5項醫院工作制度。只要醫院執業,就必須建立這五項制度,大家都要執行。
同時,按照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的要求,把醫院的管理下沉、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在醫聯體內,大醫院要把護理的服務,包括醫生的專業技術,還有藥學服務通過醫聯體下沉到社區去,來滿足患者的需求,讓患者能夠更好的留在社區,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大醫院的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通過不斷提升患者滿意度,確保實現“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改善醫療服務 看病就醫 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