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點“碳”成“金” 國有林區探索綠色經濟新路徑
“真是沒想到,空氣還能賣錢。”林場職工李旭升激動地拿著手機給記者看,他所在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完成第一筆40萬元林業碳匯交易的消息“刷爆”了他的朋友圈。
自從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在轉型發展的探索過程中,積極開展林業碳匯交易的創新實踐,提升森林生態效益,增強林區增匯減排功能,帶動林區經濟轉型和職工增收致富,真正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將“碳庫”變為“錢庫”。
“好空氣”能賣錢
“前不久,我們成功完成包括內蒙古綽爾林業局碳匯交易在內的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簡稱VCS)林業碳匯項目中國首批碳匯交易。僅僅過了一個月,我們再次見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VCS項目碳匯交易簽約。”中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董事長沈國華說。
今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綽爾林業局通過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向浙江華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售80萬元的碳匯權益。此前一個月,綽爾林業局剛完成了第一筆金額為40萬元的林業碳匯交易,這也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首個林業碳匯交易項目,標志著中國最大國有林區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邁出重要步伐。
森林是最經濟的吸碳器,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形成碳匯。林業碳匯則是指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和恢復森林植被等行動,增加森林儲碳能力,將經核定的減排量掛牌出售,控排企業或單位通過購買碳減排量來抵消其工業碳排放的過程。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處祖國最北端,林業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擁有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三大自然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為77.44%,是目前我國保持最好、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
早在2014年,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就選擇了四家有資質的單位在林區進行森林碳匯項目合作開發,分別在綽爾、烏爾旗汗、根河、克一河、滿歸、金河6個林業局試點開發碳匯項目。目前,綽爾、根河、克一河、烏爾旗汗四個項目已分別在國家發改委和美國VCS注冊處備案,滿歸、金河兩個項目正在登記備案中,6個試點項目共計136.6萬畝,初步核定年碳減排量約70萬噸,核定碳減排總量3000萬噸以上。
綽爾林業局完成的這兩筆交易名為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林業碳匯項目,在2014年完成了項目初步設計,項目區面積16.5萬畝,并在2016年完成注冊。經監測,項目首個核查期碳減排量為38萬噸,預計整個項目期碳減排總量為138.7萬噸。
“這個碳匯項目是天然林管理,通過減少商品林的采伐進而獲得額外性減排量。”綽爾林業局資源管理處黨支部書記于世平介紹說。
2013年以來,我國先后啟動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和福建8個碳交易試點。2017年底,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目前,國內多地已經開始嘗試林業碳匯交易項目開發。2013年10月以來,我國林業碳匯備案項目就有100多個,分布在吉林、廣東、黑龍江、湖南等十多個省份,具體包括廣西的全球首個清潔發展機制(CDM)林業碳匯項目、廣東長隆的全國首個CCER碳匯造林項目、浙江安吉的全國首個竹林經營碳匯項目等。
綠水青山“變現”金山銀山
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國有林區改革提上議事日程。長達60多年的采伐歷史宣告終結,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全面轉向生態保護建設,從資源消耗型經濟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變。
同年6月,我國發布《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將增加森林碳匯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三大目標之一,確定到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森林蓄積量要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國有林區改革的試點單位,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肩負起應對氣候變化、增加森林蓄積的歷史重任。”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副局長韓錫波說,“全面禁伐之后,當前林區主要依靠的是政策補貼,但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各種市場化的補償方式,比如發展林業碳匯交易等綠色產業。”
林業碳匯是典型的生態產品,具有多重效益,不僅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雙重功能,而且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在扶貧解困、增加林業收入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韓錫波表示,林業碳匯正是實現林區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一次有益探索,還是依托國家碳減排體系和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政策引導型產業,讓森林碳匯從深山走向城市,從發展落后的生態保育區走向高速發展的城市高排放區。
對于林區職工來說,在碳匯項目的開發、實施過程中所需的森林撫育、除草施肥或碳匯造林等環節都將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通過碳匯市場化機制,林業職工經營培育森林的付出被轉化為合理補償,進而帶動林區經濟轉型和職工增收致富,真正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將‘碳庫’變為‘錢庫’。”韓錫波說。
“這兩筆林業碳匯交易額突破100萬元,看起來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林業碳匯管理上邁出的一小步,實際上是在促進生態產品交易、生態產品市場化、貨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綽爾林業局局長牛廣忠說。兩筆碳匯交易的完成,可以說是國有林區改革的一次成功實踐,給廣大林區職工吃了一顆定心丸。轉型發展中的國有林區,“雖然不砍一根木頭,但生活將會越來越有奔頭。”
林業碳匯尚屬新生事物
“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空氣怎么能賣錢呢?這恐怕是個騙局吧。”牛廣忠有些無奈,公眾對林業碳匯交易的認識普遍存在誤區,比如把森林碳儲量等同于碳匯量,將碳交易等同于碳匯交易等等。
事實上,碳匯交易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比,國內碳匯市場較為滯后,總體上處于探索起步階段。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DM項目數據庫,截至2017年9月5日,全球共有66個林業碳匯項目獲得CDM執行理事會批準注冊,不到CDM注冊項目總數的1%,碳匯交易量也不大。其中,我國僅有5個CDM林業碳匯項目獲得注冊,注冊造林面積約31萬畝。
同時,相較于工業項目,林業碳匯交易項目的開發成本更高、流程更復雜。以綽爾林業局VCS標準林業碳匯項目為例,前期項目開發與管理咨詢費的投入達到近100萬元,項目還需要定期進行審核,每次審核都會產生新的成本。另一方面,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很復雜,監測和審定難度大,周期長,缺乏明確的定價機制,其價格目前主要取決于買家對項目價值的認知和認可度以及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升綠色形象等方面的實際需求。不少業內人士反映,由于林業碳匯沒有納入強制減排范疇,屬于自愿減排,因而,當前國內林業碳匯交易價格普遍偏低。
在林業碳匯項目開發過程中,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問題凸顯。“林業碳匯是新生事物,要求具備大量專業知識,尤其是在開發國際標準項目時,要同時精通外語、金融、國際貿易規則等。林區很缺乏這類專業人才,特別是林業碳匯項目設計方面的人才以及熟知國際平臺交易流程的金融人才。”于世平說。
針對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牛廣忠指出,目前在國內碳排放權市場,適合林業的項目方法學只有四個,基本都是人工林方面的方法學,還沒有關于天然林管理、經營的方法學。“國有林區有著巨大的天然林,如果能開發出天然林管理類方法學,國有林區將會出現更多更優質的碳匯項目。”
此外,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理位置偏僻,信息溝通渠道比較閉塞,對外界市場信息的了解比較有限,這給林區尋找、對接減排量買家帶來了很大不便。
林業碳匯交易前景可期
全球氣候變化,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源(減排)和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增加碳匯)是國際公認的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措施。“在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林業碳匯作為碳減排很重要的補充機制,肯定會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于世平說。
按照每生長1立方米林木,森林平均吸收約1.83噸二氧化碳計算,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的森林碳儲總量約為17.4億噸,是一個巨大的儲碳庫;林區森林年生長量1500萬至2000萬立方米,按照1500萬立方米保守計算,林區年新增碳匯總量2745萬噸,這其中還沒有計算120萬公頃濕地和近年來退耕還林所增加的碳匯,可見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的碳匯增量巨大。
下一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將編制林業碳匯基地建設規劃,通過5到10年打造國內最大的國有林業碳匯儲備基地,進一步提高固碳能力。同時,擴大試點范圍,探索建立高效、合規的林業碳匯交易途徑,為后續開展碳匯造林、森林撫育等積累經驗;在碳匯金融方面,嘗試林業碳匯質押貸款、期貨交易等金融方式,拓寬林區融資渠道,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轉型發展獲取更多資金保障。
“未來,隨著國家對碳減排的重視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低碳綠色循環經濟將不斷發展,林業碳匯交易市場的前景將非常廣闊,”韓錫波的話語意味深長,“我們今后在林業碳匯方面會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記者 王靖 安路蒙)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碳匯 林業 林區 項目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