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粵港澳大灣區:“三核”融合謀求新作為

2018年01月30日 10:41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分享到: 

粵港澳三地緊密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以香港、廣州、深圳為“三核”的城市群,已在產業和功能分工上形成秩序。隨著國際一流灣區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

W020180130256148669656

珠江水滔滔入海,伶仃洋碧波萬頃。6800萬常住人口、5.65萬平方公里廣闊天地,堪與世界級灣區媲美的經濟總量與增速……由珠三角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組成,地處“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城市群以及香港、澳門深度融合區域的粵港澳大灣區,已是最具發展空間和潛力的世界級經濟區域。隨著國際一流灣區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

最具想象空間的“大灣區”

10多年前,香港人黃競從香港理工大學畢業后,北上深圳從事家居設計業。這些年,他在深圳羅湖與南山創辦設計空間,頻繁往來于深圳、香港、米蘭、東京等地,將國際頂尖設計資源持續不斷地帶入深圳。

像黃競這樣生活在深港雙城乃至粵港澳三地的青年創客,何止千千萬。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穗莞深城際軌道、深中通道、虎門二橋、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等大型交通工程陸續啟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1小時生活圈”,他們將成為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創客在城市間奔波,如同尋找機會的“都市候鳥”。在產業基礎十分雄厚、產業分工相對明確、內部往來日益密切的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要素的快速流通已成常態。在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看來,正是無障礙的市場要素流通,發達的市場網絡、交通網絡與信息網絡,強大的瀕海產業集群,大規模的城市群,共同構筑起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三地緊密分工合作、優勢互補,至今已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眾多優勢:制造業基礎扎實,是久負盛名的“世界工廠”,正向先進制造業升級;擁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機場群,客貨運量都位居全球前列;金融、科技、物流等高端服務業快速發展,形成與制造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以香港、廣州、深圳為“三核”的城市群,已在產業和功能分工上形成秩序,被世界銀行報告評為“東亞最大的城市連綿區”;形成了“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多元制度格局,為對接國際經濟合作提供了靈活的制度安排。

數據顯示,城市群和瀕海產業結合形成的“灣區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目前,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灣區”。陳鴻宇研究發現,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環境下,三大世界級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經歷了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的過渡,已經形成了以服務業或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而且,三大世界級灣區今天已是“高等級基礎設施交匯的樞紐”“高等級功能的集聚體”與“高價值產業鏈的平臺”。

陳鴻宇認為,與三大世界級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端”與“質量型發展”上,仍有較大差距。但是,“粵港澳人口眾多、地域寬廣、經濟腹地遼闊,地區生產總值已超越舊金山灣區,再加上深圳等城市引領的創新經濟異彩紛呈,無疑是‘最具想象空間與發展潛力’的灣區”。

融合發展釋放新動能

在獅子洋與內伶仃洋交匯處的深圳大空港地區,去年9月份啟動建設的全球最大會展中心——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目前已進入鋼結構主體屋面施工階段。施工現場如一片鋼結構森林,19個標準展廳呈魚骨式排布徐徐展開,蔚為壯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宋丁認為,建成后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將串起深圳西部海岸線,匯聚商務、金融、貿易、物流等產業要素,成為延展前海自貿區優勢、銜接東莞濱海新區、聯動廣東南沙自貿區、帶動珠江口東岸增長的強勁引擎。“因為轄區土地匱乏,發展空間受限,深圳早早就把目光投向灣區,重視對260公里海岸線的戰略開發與布局,是深圳探索大灣區融合的經驗之一。”

“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以市場力量為主導,城市之間與企業之間充分競合,是30多年來推動珠三角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原深圳市委常委張思平說,今天粵港澳大灣區仍要推進大融合,并借此尋求資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釋放更強功能。

在產城集聚的規模效應下,打破現有體制機制壁壘,繼續推動互聯互通,共享全要素無障礙流通帶來的高效與便利,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是大灣區企業所盼。在廣深港三地從事科技企業孵化的松禾資本合伙人張云鵬說,“在資質互認、協議落實、金融合作等與營商密切相關的微觀活動上,現有部分體制機制已經形成難以突破的‘天花板’和‘玻璃門’,直接阻礙了企業經營發展,也不利于粵港澳成為‘團體冠軍’,三地要破除阻力實現充分對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思平理想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無邊界共同體”,“在堅持‘一國兩制’基本原則下,形成共識、大膽改革,打破粵港澳大灣區現存的隔離,直至取消邊界,打造全球一流的大灣區經濟社會共同體”。

共譜“一帶一路”新篇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粵港兩地形成了“前店后廠”的雙贏合作模式:港商北上帶來資金、技術和國外市場,珠三角提供土地和勞動力,雙方優勢的結合推動了珠三角的工業化,也推動了香港在全球供應鏈管理層級上的躍升。時移世易,珠三角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結構調整,粵港澳原有的合作模式發生了改變,廣州、深圳等城市實力迅速攀升,與香港共同構成粵港澳大灣區的“三核”。

“多年競合中,廣深港形成了一定的錯位發展格局:香港在珠三角對外聯系網絡中扮演重要角色,廣州集中了眾多央企、國企、跨國公司的華南分支機構,深圳匯聚了大量民營企業、創新實體的總部。”廣東省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說,“廣深港的關系有了微妙的變化。如何重建‘三核’的共贏合作模式,減少無序競爭和資源內耗,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關鍵”。

“港澳發展仍然具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獨特優勢。”中山大學教授陳廣漢說。以香港為例,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重要中介,是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服務平臺。更為重要的是,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不僅能夠分享內地的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而且經常作為國家對外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場,占得發展先機。香港只要鞏固和提升這些優勢,就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中把握機遇,促進本地創新創業,開發新的增長點。

陳鴻宇認為,在產業合作上,深圳、廣州的創新企業要走向“一帶一路”,可能需要香港在項目投融資、會計審計、法律仲裁等方面的服務,內地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也可以推進香港相關產業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領域的發展。“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門戶樞紐。伴隨越來越多內地企業走向‘一帶一路’,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將在高端服務業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共謀‘一帶一路’的廣闊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將大有可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喻 劍)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灣區 粵港澳 大灣 香港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综合久久性色AⅤ |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