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2018:中國時代噴薄而出
千年文明的現代化塑造
人類發展史上,戰略機遇對每個國家和民眾都是公平的。在世界發展前景仍然霧滿攔江、混沌難開的境況下,對于中國億萬民眾和市場經濟主體而言,2018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人、一家、一企、一國、一民族的命運,都因為黨的十九大,有了前指三十余年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新征程的明確航向。
“無論是干革命還是搞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直是我黨的實際目標和最大動力。”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當下中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怎樣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在黨的十九大上為中國人民呈上了一部精心謀劃的頂層設計。
黨的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明確要求,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的戰略安排,不僅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路線圖、時間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著原定的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將提前15年完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則充實提升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潘維看來,我國上上下下理解的“現代化”一直是“民富國強”,“但我國的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而是廣大人民的現代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復興方略”,中國的前途和中國人民的命運,正在鋪展出“玉宇澄清萬里埃”的廣闊明麗圖景。
站在2018年中國經濟強烈期待蓄勢待發的新起點,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在采訪中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作出了對中國發展分三個時點的分析研判:
2020年:登上人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新高度。
從現在到2020年,我國既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處于習近平主席在越南峴港APEC會議上所指出的世界經濟上升期。
預期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穩定在6%~7%的增長平臺,2020年中國GDP大約在15萬億美元,人均大致達到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水平,我國的人口和GDP的全球占比都在約18%。
這不僅是中國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時點,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將使五百年來人類享受到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人口實現翻番的大變局,屆時我國接近OECD國家的入門門檻。
2035年:回歸舞臺中心的國度。
2035年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節點。那么2035年具有怎樣的意義?首先是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目標,將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整整提前了15年。同時,2035年我國的GDP大約在30萬億美元,和美國持平或略大于美國。我國GDP的全球占比約為25%,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將在50名以內、即大致相當于目前中東歐國家的排位。
從2035年到2050年,我國GDP的全球占比處于25%~40%的常態區間。這是我國經濟能力在秦漢到1840年于世界經濟體系里的水平。中國有能力引領東亞成為與北美及歐洲比肩的重要區域。
自二戰以來,只有前蘇聯和日本曾接近過美國GDP的70%,此后他們與美國的差距逐漸拉大。2035年可能是自二戰之后,中國從經濟規模和競爭能力方面,全方位向美國迫近乃至持平的關鍵時點。
2050年:偉大復興的文明強國。
中國會從“三期疊加”中逐漸擺脫出來,從通過新常態“怎么看”中國經濟,走向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改”中國經濟,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的長遠戰略,中國經濟從高速走向高質量增長勢不可擋。
到2050年前后,我國GDP大約在60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GDP的全球占比將超過1/3。而二戰之后到60年代的美國,其GDP占比大約是全球的40%。
鐘偉慨言,“可以說,隨著中國夢的夢想成真,2050年中國將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彼時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在于,美國是一種百年強權,而中國是一種千年文明。”
新時代強國征程的思想指南
新世紀以來,世界前所未有地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國際力量格局和全球競爭態勢正在日新月異地演變,呈現出陸海大構造般的激烈沖撞。
這就是,資本主義文明顯出褪色之態,全球發展重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南方國家開始從政治覺醒擴展到經濟覺醒、發展覺醒乃至制度覺醒、思想覺醒。
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十八大以后,我國全方位的成就和歷史性的變革就證明了這一真理。人們已然注意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十九大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
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
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
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以七個堅持為核心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五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更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命運和人類發展前途肩負歷史擔當的思想指南,和駕海掣鯨戰勝風險困難的思想武器。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中,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田應奎將之解讀為“走向2049年經濟治理現代化核心思想”。在他看來,走向2049年,中國經濟治理現代化面臨三大議題:一是如何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水平;二是如何不斷提高國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共享水平;三是如何不斷提高國家經濟制度的公平和效率水平。
在此基礎上,要完成三大戰略任務:
在生產層面、總量供給的意義上,要高質量、高效能地解決好經濟發展中的總量、結構、質量、效益問題;
在分配層面、需求決定的意義上,要高質量、高效能地解決好國民分配中的工資、利潤、稅收、社保問題;
在制度層面、行為規則的意義上,要高質量、高效能地解決好經濟制度中的公平、效率、法治、科學問題。
田應奎認為,所有這些都能在以七個堅持為核心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和克難攻堅的突破口。這其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起點越高,難度越大,任務越艱巨,也意味著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越來越多、矛盾和困難越來越多、風險和挑戰越來越多,阻力和壓力會越來越大。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特別是中國的發展壯大必然對現有國際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一些國家不愿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千方百計進行防范、阻撓和遏制。
如何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在識變、應變、求變中急起直追?如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如何在參與全球治理中擴大話語權、規則制定權,堅定捍衛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可見,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復興,須臾不能離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須臾不能沒有一個世界上最強大政黨的領航開路。
在田應奎看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政治宗旨。其核心理念與思想,就是一切經濟建設與發展,一切經濟治理與改革,都要以人民為中心,都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擁護不擁護為發展評判標準。
具體講,就是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建設中發展社會主義,堅持經濟市場主義與經濟社會主義相結合,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更高程度的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的有機結合。這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認識上的重大創新,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史上一大歷史性飛躍。
采訪最后,潘維給《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指出了一個細節,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指出本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篇報告的結尾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語自《禮記·禮運》,其后文字為“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必會在新時代注入新內涵,鑄就新輝煌,在潘維看來,從2018年開始,這些都會隨著發展變得越來越具象。(刊于《瞭望》2018年第1期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健君)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經濟 發展 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