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2017,我們感受中國力量

2017年12月28日 09:00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跟記者“重名”的手機品牌

本報駐埃及記者 韓曉明

初到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在當地通信營業(yè)廳購買手機卡時,營業(yè)員看到我的中國護照,便打開了話匣子,和我攀談了起來。其他營業(yè)員也不知不覺地放慢了手中的工作,興奮地看著我。我還清晰地記得他們的神情,仿佛我小時候聽到天方夜譚時一樣。中國和阿拉伯世界,穿越千年、跨越萬里,就這樣,被一條奇妙的紐帶連接在一起。

“哈哈哈,你知道嗎?在我們營業(yè)廳里有一部和你名字一樣的中國手機。”我的業(yè)務剛剛辦妥,營業(yè)員話鋒一轉,告訴我和一部手機“重名”了。他說,這款手機功能強大,在當地特別受歡迎。他指指手機說道:“小米”;又指了指我——“小米”,伸出大拇指。

我禁不住大笑起來。阿拉伯朋友并不能區(qū)分中文名字里的鼻音,認為我和手機“重名”不足為奇。我同這位營業(yè)員緊緊握手。一部手機,拉近了兩個萍水相逢之人的感情。

“馬斯喀特的‘金龍商城’里面有不少中國商品,我經常去逛,你剛來這里,應該好好去看看。”他說。我告訴他:“如果‘金龍商城’逛膩了,歡迎你親自到中國轉轉,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

隨著“一帶一路”的熱潮刮到中東,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在上演。這里的人們不但對“中國制造”更加喜愛和倍感親切,甚至開始重視、主動學習“中國經驗”。

越來越多的中亞、中非合作項目在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2017年春,摩洛哥丹吉爾科技城簽約;夏天,阿曼杜庫姆產業(yè)園動工……

“埃及期待進一步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今年秋天,我有幸采訪到埃及總統塞西,他對中埃關系的發(fā)展前景充滿信心。

學雜技,哪怕遠自蘇丹

本報駐蘇丹記者 李逸達

來蘇丹駐外前,父親回憶起40多年前在老家湖北看蘇丹孩子演雜技的場景,我其實是不太相信的。到蘇丹后,在蘇丹雜技團的劇場見到團長穆達維時,他用一口流利漢語向我表示歡迎。說起我的老家湖北,他分外高興:“那我們是老鄉(xiāng)了,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1971年,根據中蘇兩國文化交流協議,中方老師來蘇丹挑選了50個當地孩子去“留學”,學習中國雜技、魔術和民樂,當時年僅8歲的穆達維也是其中一員。“當時年紀很小,看到師傅表演爬桿,爬那么高,我都哭了,有些害怕,覺得學這個也太難了吧。”

“但中國師傅們對我們非常好,從基本功慢慢教我們,我們都管他們叫爸爸媽媽。武漢冬天可冷了,雜技團專門給宿舍裝上了暖氣,夏天特別熱時,我們還會去廬山邊避暑邊訓練。”穆達維笑著說,“當時就是飲食不太習慣,蘇丹人都是吃大餅的,一下變成吃米飯了。但我們當時都覺得如果堅持吃米飯,也許就能把雜技學得更好,我到現在還喜歡吃米飯。”

1974年,穆達維和他的同學們學成回國,蘇丹文化部以他們?yōu)橹髁Γ瑒?chuàng)建了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歷史上第一個雜技團。雜技團老演員梅迪說,阿拉伯諺語講“求知,哪怕遠在中國”,他們是“學雜技,哪怕遠自蘇丹”。不久前,穆達維、梅迪等人還受邀回武漢看望恩師。梅迪說,回到以前的練功房,重新見到中國爸爸媽媽,大家都激動地流淚了。如今,蘇丹第六批赴中國培訓的雜技學員也學成歸來,老演員賈邁勒的女兒宰納白就是其中一員。

在蘇丹,聽著蘇丹老樂師用二胡演奏蘇丹民曲“春之愛”,像40年前的父親一樣,我也深深地被感動了。

中國鐵路結緣東南亞

本報駐泰國記者 俞懿春

今年我和鐵路有些緣分。

4月份,我第二次到馬來西亞北部霹靂州,在中國中車設在當地的機車車輛生產基地內與小伙子哈尼夫重逢,頗有些驚喜。

上一次見到哈尼夫是在2015年8月,那時生產基地處于試投產階段,哈尼夫大學剛畢業(yè),還是個略顯青澀的技術“菜鳥”。他對我說出心愿,“我要學好中國技術,為我的國家生產火車。”兩年過去,哈尼夫的心愿早已實現。他兩度到中國參加技術培訓,并成為生產基地8個技術組之一——鉗工組的班長。

快到歲末,哈尼夫發(fā)來手機短信說,廠里40列全自動無人駕駛輕軌車輛正在排單生產。哈尼夫說的這個訂單,由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牽頭組成的聯合體承接。這是首個由中國企業(yè)牽頭主導的海外全自動無人駕駛輕軌車輛項目,對于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出海”具有里程碑意義。

今年8月,在訂單簽署儀式現場,馬來西亞國家基建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阿茲米告訴我:“我們十分確信,這個聯合體將為這一工程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

中國鐵路技術頻頻結緣東南亞。今年8月開工、由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是中國鐵路標準第一次走入馬來西亞。在開工儀式現場,許多居民身著節(jié)日里的喜慶服裝,興奮地在項目介紹展板和沙盤模型前合影。

12月21日,泰國又傳來一個重磅好消息。中泰鐵路合作項目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泰國呵叻府舉行。不久之后,泰國就會擁有自己的第一條高速鐵路。

兩年前,我參加了這個項目的啟動儀式,如今又有機會親眼見證這個項目開花結果。在東南亞擔任駐外記者的日子里,我親身感受到昆明到曼谷的路越走越寬廣,中國和東南亞人民的心越貼越近!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體悟中國成就

本報駐德國記者 馮雪珺

公寓里有一位名叫克里斯托的俄羅斯裔門房小伙。一天,他忍不住問起我的職業(yè)。“People’s Daily”,克里斯托一臉疑惑。“人——民——日——報。”聽到漢語發(fā)音后,他不由得睜大眼睛:“你知道你在做著一項多么有意義且高尚的工作嗎?”

原來,克里斯托常常在俄羅斯媒體上聽到《人民日報》的名字。小伙子喜歡收看習近平主席在多邊舞臺上的講話,對他的儒雅談吐非常著迷。克里斯托說,中國多年來在西方的“冷眼”下默默堅持,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是正確的,取得了令西方羨慕的成績。

今年是《資本論》首次出版150周年,德國各界在紀念這一時刻時紛紛坦言,“馬克思的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現實意義”。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前所長漢斯—維爾納·辛恩表示,馬克思的預言一一實現:西歐、南歐和日本,經歷了幾乎看不到盡頭的經濟危機;在美國和英國,生存空間被擠占的社會中下階層在2016年起來反對建制派的統治。而中國,作為堅持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代表,在這一時間節(jié)點上,格外受到矚目。

在11月結束的波恩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媒體間,我觀察到,面對直播鏡頭,各國同行都不斷說起“中國”,將中國視為解決全世界共同面臨難題的希望。“建設性作用”“引領作用”等對中國的評價不絕于耳。“到處都是‘中國’‘中國’‘中國’,我都快聽‘厭’了。但除了中國,又有哪個國家如此重要呢?”一名德國記者在我身后向同事“抱怨”著。

德國《明鏡》周刊以“醒來”為封面,詳述中國崛起的現狀。盡管其報道仍然不乏有偏見的言語,卻無法否認中國取得的經濟發(fā)展成果,以及絕不稱霸的態(tài)度:“中國其實并不想把這個世界變成中國人的世界,這一點和曾經的世界霸主不一樣。”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中國 蘇丹 記者 漢語 美國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热情在线地址 | 日本特级婬片中文免费看 |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专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