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北京不是不發展,是要發展得更好
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騰籠換鳥的北京,下一步如何創新發展?這不僅是北京自身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履行首都職責、探索超大城市優化發展新模式、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責任擔當,海內外輿論高度關注。
12月26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向社會公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個高精尖產業的指導意見》。根據指導意見,未來北京將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產業、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科技服務業等十大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回答了北京未來重點發展什么產業、重點發展什么技術以及怎么發展的問題,為全市產業新發展勾勒‘路線圖’,為企業新發展亮出‘信號燈’,更傳遞出‘北京要發展而且要發展得更好’這一核心理念。”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在發布會上表示。
發展高精尖,與減量發展相輔相成
“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新的城市戰略定位,北京市科委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這就需要注重以產業為牽引的創新鏈建設,而高精尖產業就是這個鏈條的關鍵環節。”高,就是發展今后幾年能夠實現高速增長、帶來強大發展后勁的行業;精,就是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重要知識產權的頂尖企業;尖,就是承接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前沿科學技術。
此次出臺10個指導意見,必然會培育一批新的重大項目,這與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新版北京城市總規提出的減量發展是否有矛盾?張伯旭表示,這兩者并不矛盾,“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發展高精尖產業”在本質上是發展的“一體兩面”,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其目的都是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促進首都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發展高精尖產業的重要前提,疏解釋放了寶貴的存量資源,為創新發展留出了空間。而發展高精尖產業,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撐,可實現疏解騰退資源的升級、置換、更新利用,打破傳統業態發展的路徑依賴,創造新的供給,鞏固和拓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成果。
以用地指標為例,預計到2020年,北京制造業騰退土地約37平方公里,高精尖制造業新增用地約9平方公里,兩者相抵凈減少約28平方公里,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壓減產業用地規模的要求。
扶持高精尖,用好首都比較優勢
據介紹,此次挑選出來作為北京重點扶持發展的十大產業均具備如下特點:一是符合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發展趨勢規律,國家重點鼓勵發展,具有強大發展后勁;二是產業發展方式綠色集約智能,符合“減重、減負、減量”的發展要求;三是在北京創新發展基礎良好,具備比較優勢,有條件創新突破。
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全國集成電路領域引進的“千人計劃”學者中約1/3集中在北京,中科院與此相關的研究所約有50%設立在北京,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在全國舉足輕重。按照指導意見確定的目標,到2020年,北京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基地,突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面臨的戰略性瓶頸問題,初步改變我國技術升級依賴引進、受制于人的局面。
針對10個產業之外的其他產業,是都要疏解退出嗎?張伯旭解釋說,此次選擇的10個產業是按照全市發展高精尖產業的部署要求,聚焦可發展產業領域的高端部分提出的。除了這10個產業外,北京還在研究制定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商務服務業等產業的指導意見,這也是鼓勵發展的方向。
至于存量產業的騰退疏解,北京市政府在今年印發了《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7年版)》,凡未列入淘汰目錄的存量業態均可在京保留發展。
用好高精尖,推動京津冀錯位發展
北京大力發展高精尖產業的同時,如何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
張伯旭在發布會上表示,北京作為首都,要自覺承擔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歷史使命,發展高精尖產業,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效手段。“北京發展高精尖產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雄安新區的建設是目標同向、相輔相成的。”
產業轉移協作是協同發展重點突破領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是京津冀面臨的共同任務,迫切需要北京以發展高精尖產業為牽引,帶動三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重心不同,梯級落差較大,單純依靠存量產業轉移,難以形成完整一體、有序銜接的產業發展鏈條。據介紹,北京將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的先發優勢,輻射帶動三地創新發展,尤其要支持河北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產業發展,將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與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緊密結合,引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首都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到雄安新區落地。
北京還將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科技創新企業,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與雄安新區合作共建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形成聯動發展的科技創新園區鏈,以期形成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27日 03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產業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