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王澤普:改革者有勇氣,國家才有朝氣
甘當“出頭鳥”的內心獨白:爭議對我也是一種激勵
1983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報眼位置播發通訊,以《精明強干的工業指揮員——王澤普》為題報道了王澤普的治廠奧秘,同時配發《廠長應有“將才”》的評論。兩天前的11月16日,同樣在《人民日報》頭版,《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的長篇文章,報道了浙江海鹽襯衫總廠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努力創新的經營管理經驗。
這兩篇由新華社記者采寫的長篇通訊,將一南一北兩個廠長的改革故事遙相呼應,在全國廣大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推動了改革共識和輿論氛圍的快速形成。無論是步鑫生領導的集體所有制輕紡小廠,還是王澤普治下的“一五”時期鞍鋼重點工程、全民所有制的無縫鋼管廠,南北兩座工廠的改革創新的成功實踐,無疑回應了人們對城市企業經營管理改革的呼聲,放大了全社會對變革的信心和期許。
上世紀80年代,王澤普與浙江海鹽襯衫廠廠長步鑫生、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等眾多改革破局者一起,成為改革開放的“弄潮兒”,深受媒體追捧和公眾關注。冶金部、河北省政府、遼寧省委下發文件,號召向王澤普學習,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團也紛至沓來……
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遼寧日報等媒體密集采訪,對王澤普的改革經驗深入調研、持續跟蹤報道?!恫t望》周刊稱贊王澤普為“一個在改革中堅韌、抗壓、勇往直前的人,是貨真價實的‘鋼管廠長’”;《共產黨員》雜志則認為王澤普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樹立了新型廠長形象;遼寧日報采寫的通訊《廠長王澤普用好百分之一晉級權獎勤獎優》,被評為1984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生產上去了,廠長卻下來了”
“弄潮兒”變“出頭鳥”,是一些改革者的無奈。1985年8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的一則消息——《積極推行改革引起爭議,王澤普被免去廠長職務》,向人們宣告了這位改革明星的突然“下課”。一時間輿論嘩然,廣大讀者的質詢如同潮水,也引發了人們對改革者遭遇、命運的深切關注和討論。
“生產上去了,廠長卻下來了”,當時讀者來信和媒體評論中,人們對這一反差強烈的變化疑惑不解。據王澤普回憶,幾乎從上任伊始,他的改革實踐就與爭議、質疑相伴而行。有人說,王澤普太嚴了,就知道罰款;有人說,他用經濟手段獎罰職工是資本主義的做法;還有人認為,王澤普無組織無紀律,擅自將副廠長架空實行“一長三師”制,甚至搞資本主義的那一套,股份制企業就是例證……
與這些在今天看來有些意氣用事,甚至上綱上線的質疑聲相比,一些對王澤普頗有好感的干部職工,對他異于常人的企業管理理念也失去判斷。鞍鋼民企集團總經理孫志國回憶,當年剛進無縫廠時,工人中就流傳著廠長王澤普“準時上下班,出門坐吉普”的說法。他開始認為這是對王澤普改革放權、科學管理的褒獎,后來又有人譏諷為官僚作風、享樂主義,一時間竟讓很多人難辨孰對孰錯。
“我不怕爭議,爭議對我也是一種激勵!”對于種種誤解、爭議和偏見,王澤普往往針鋒相對,以更加激烈的態度加以回應:“我的優點、成績和我的缺點、錯誤相等,喜歡我的人和害怕我的人一樣多。”這種不妥協、硬碰硬的倔強加劇了他的“另類”,使得圍繞他的爭論愈演愈烈。
直至今日,記者也很難找到王澤普被免職的確切原因,而從當年鞍鋼落實冶金部部長要求冶金系統向王澤普學習的批示中,記者發現一個態度曖昧的細節——在轉發冶金部長批示文件后,鞍鋼方面又發出緊急電話通知,強調要認真領會批示的“精神實質”,對王澤普的治廠之道,“不傳達、不討論、不學習”。
即使在王澤普被免職前,無縫廠各項生產經營指標仍蒸蒸日上,他也在寫給鞍鋼黨委的信中,多次表達了繼續留任廠長的愿望:“我留戀的是這里的事業,我想用事實說明,像無縫廠這樣的老企業通過改革和改造,是大有潛力可挖的;想證明像鞍鋼這樣的特大型企業,是能夠培養出自己的企業管理者或者說是企業家的?!?/p>
波折中停不下的人生
得知王澤普被免職的消息,北京一家大型國企向他伸出橄欖枝。前往北京工作幾個月,王澤普可謂順風順水,很快就打開了新局面。由于他的組織關系仍在鞍鋼,對方無法對其正式任職,加上當時鞍鋼領導班子變更,新任總經理三番五次邀請,王澤普心頭一熱還是返了回來。
“畢竟端了幾十年的國家飯碗,對鞍鋼、對組織懷有感情!況且四五年后我就要退休了,如果一下子闖到體制外,多少有點晚節不保的悲涼,心里也很難接受?!彼蛴浾咛龟惍敃r的心境。
回到鞍鋼新成立的經營咨詢開發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的王澤普照樣干得風生水起。1986年,王澤普帶領工程技術人員下江南,訪湖南,跑新疆,去廣西,但凡有鋼鐵企業的地方,工程技術團隊都在尋找施展的舞臺。僅在江蘇省,他就跑遍了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江陰,泰州等市,幫企業解決了大量難題,在當地創出了鞍鋼的技術咨詢品牌。南京中板廠一套新建設備因技術瓶頸開不了工,王澤普組織鞍鋼專家前往診斷,很快就將生產線運轉了起來。他還引入鞍鋼技術成立無錫市彈簧公司,自己當起了新公司的董事長……
這是最累心的一年,也是最瀟灑的一年,除卻工作,王澤普跑遍大江南北,到哪兒都受媒體矚目,幫扶的項目也是接連成功。1987年2月,全國首次評選“經濟改革人才獎”,王澤普獲得殊榮,他似乎重新找回了施展才干的平臺。
然而樹欲靜卻風不止,種種羈絆不期而遇。王澤普這才意識到,國有企業的一些弊端根深蒂固,繼續待下去仍將面臨被“冷藏”的結局,但他決不能一蹶不振,輕言失敗。這一年來的南北闖蕩,也讓他領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他又一次選擇出走。
1987年4月,王澤普辦理停薪留職,接受中國第一個農民度假村——珠海白藤湖聯合發展總公司邀請,前往參與珠海西區大開發。王澤普對南方民營企業的氣魄和寬松環境所打動,“這不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活動舞臺嗎?我已經58歲了,今天不干,更待何時?”
兩年間,擔任白藤湖開發項目副總指揮的王澤普走遍當地山山水水,參與規劃建設了包括珠海機場在內的珠海西區多個重點項目。此后,他又一度應邀北上天津大邱莊擔任高管,規劃實施再造一個大邱莊的龐大構想。即便在退休之后,王澤普還加盟了數家知名企業和跨國公司,擔任高管、顧問、駐中國代表等要職。
在老人書房,一摞證件、聘書和文件材料,記錄了他走南闖北的傳奇經歷。他是當時國內明星企業——北京達美紡織集團的首個顧問,是北京經濟管理學院特邀研究員,還以山東威海建城發展總公司總經理的身份,兼任威海建城開發區區長,探索公司和開發區一體化的管理體制改革。在擔任無錫市彈簧公司董事長期間,他僅用一年時間就收回了鞍鋼投資。擔任日本貿易科技株式會社鞍山代表處首席代表時,他將日本技術對接給鞍鋼,每年幫助鞍鋼創效數千萬元……
2009年,已經78歲的王澤普才卸下行囊,告老還鄉。頗有戲劇性的是,王澤普1991年從鞍鋼退休,因所在的經營咨詢開發公司日漸萎縮,6年后他的退休關系又被調回無縫鋼管廠。此時的無縫鋼管廠,因改革滯后頹勢初顯,王澤普卻不能再做點什么了。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王澤普 鞍鋼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