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讓“中國制造”成為閃亮全球的標簽
前幾天,在中國東部的烏鎮,互聯網大佬們描述了種種轉瞬將至的“未來場景”——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使得最保守的人們也傾向于相信:變革將對經濟、商業、政府以及個人帶來巨大影響。
從烏鎮的“互聯網時間”到廣州的“財富時間”,全球媒體還敏感地捕捉到另一個清晰信號:中國制造( “made in china”)不僅仍然是閃亮全球的“標簽”,到今天又包含了更多變革、開放和創新的意味。
輿論認為,移動互聯網以及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創新將轉換為新動能,助推中國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發生深刻轉變,“中國制造”也因此打開更廣闊的展望空間——歸根結底,“中國制造”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產地定義,還是一種能力的證明。
穿梭在烏鎮、上海和廣州,蘋果CEO庫克反復表達著他的觀點:蘋果在中國制造產品更看重的是中國技術而非低勞動力成本。他認為中國已經是創業家聚集地,這里專業、職業精神深厚,可以滿足蘋果對工藝的要求。
庫克的意見其實也是對“中國制造”地位與能力的客觀描述。
今天,一些觀點認為,低于歐美的單位勞動生產率和高于東南亞的制造成本,使得中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
但令人欣慰和含義深遠的事實則是,仍然有非常多的跨國公司選擇來中國投資辦廠;此外,高端的制造業并不打算“逃離”中國——近40年來積淀的“供應鏈優勢”,使得“made in china”意味著強大的綜合配套能力和高素質制造業人力資源支撐。
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顯然不可替代。
據統計,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超過220種產量居世界第一;2015年,在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商品中,有1810種來自中國,數量是第二名德國、第三名美國、第四名日本的總和。這些被廣泛引用的數據,一方面描述了“中國制造”的規模優勢,另一方面也暗含著“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法。
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的調研顯示,在以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為主的我國制造業核心地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的配套技術得到大規模應用,企業生產方式顯著變化,而華為、海爾、中車等中國公司以領先技術和全球視野打造的國際品牌也進入到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制造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承擔著重要的使命。作為主要靠成本競爭力興起的制造業大國,中國正在經歷轉向高價值、先進制造業強國的急劇變化過程中。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這句話一定要記住,如果沒有制造業,經濟持續增長是不行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表示,全球的制造業會發生顛覆性變化,如果不認真應對,再好的企業可能都會垮掉。
隨著制造業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先進的技術是釋放未來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接軌全球創新型市場和向技術更先進的制造模式邁進,中國企業不能妄自菲薄,同時要走出規模偏好。
擁抱科技、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動力轉換、轉型升級正在有序推進。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推動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標任務。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在創新引領和開放共享中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亦是中國制造搶占全球制造業競爭制高點十分清晰的路徑——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面前,過去中國企業主要扮演新技術的跟隨者,但今天我們希望成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貢獻者。
我們有理由相信,已經啟動實施兩年的“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和剛剛發布的《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必將推動中國制造業生產方式產生巨大變革。
“毫無疑問,到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將給德國帶來挑戰。”德國質量協會負責人皮恩克斯認為,“‘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的形象未來將越來越接近。”
鼓勵創新,支持創新,中國制造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制造業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