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天津居民心梗死亡率已連續三年下降
天津的心梗死亡率下降了——從2014年至今,天津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已經連續三年下降。“心梗是可防可控的!”天津市衛計委醫政處處長劉先奪介紹, 2014~2015年度,心梗死亡率先在全國出現死亡率下降拐點,被業界稱為“天津模式”。
把救治延伸到社區:
5公里內就能找到一家胸痛中心
1981年美國提出在各級醫療機構內建立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診療通道,即“胸痛中心”的概念。2014年10月天津市胸科醫院率先試點成立了“胸痛中心”,并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成為天津市第一家胸痛中心。專門解決如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動脈夾層等疾病。凡是發病以胸痛為癥狀的患者都可以先到胸痛中心就診,避免患者跑錯科室耽擱救治時間。天津市胸科醫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50%左右。
據統計,我國每年只有5%心梗患者能得到有效的介入治療或溶栓治療,從2009~2013年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國家數據庫數據來看,在能夠做介入治療的醫院里,僅30%的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治療。
一家胸痛中心對于擁有1500多萬總人口的城市來說,顯然不夠!天津市衛生計生委動員全市三級綜合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綜合醫院建設胸痛中心,并作為20項民心工程之一進行推廣。如今,天津全市共有32家醫療機構參與中國胸痛中心及基層胸痛中心建設,有25家醫院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城市居民在5公里之內可以找到一家胸痛中心,成為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最多的省市之一。
搶救提前到院前:
人還在救護車上,就開始診斷服藥
“急性心梗發作后,黃金急救時間只有120分鐘,每延遲1小時,死亡率隨之增加10%。”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表示,目前,我國心梗患者在12個小時內得到及時救治的比例只有30%。天津把120急救和醫院胸痛中心打通,從120急救電話接通的時候就啟動院前急救。
“胸痛患者撥打120電話后,120工作人員在電話中仔細詢問患者的癥狀,判斷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可能。”劉先奪處長介紹,如果患者可能是心肌梗死,120電話“自救互救”語音會指導家屬在120救護車到達之前,做最基礎的救治,如解開衣領、為患者做心肺復蘇等。
急救人員到達后第一時間為患者做心電圖檢查,通過互聯網將患者數據發送到醫院。自2016年前胸痛中心體系建設后,天津要求全市所有120急救車都配備用于搶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包藥”——“急P急溶包”,即兩種抗凝藥物和一種他汀類藥物。醫院診斷后,急救人員在醫師指導下讓患者在上車的第一時間可以吃到救命藥,為到達醫院搶救爭取黃金時間。
同時,天津急救中心與區域內所有擁有胸痛中心的醫院聯網,通過電子地圖,知道附近哪些醫院具備心梗急救能力,在尊重患者和家屬選擇的前提下,將患者送往最近的具有救治能力的醫院治療。
救治繞開繁雜程序:
從入院到打通血管90分鐘內搞定
目前對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療,國際標準是從進入醫院到血管開通的時間不超過90分鐘。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耽誤治療的寶貴時間,包括送到醫院后,醫院的急診救治流程有時因為掛號、繳費、檢查、再到冠心病重癥監護室(CCU)……一系列就診流程無形中把救治時間拉長。
“規范急診救治流程,要求從患者進院開始到血管開通的時間不得超過90分鐘,最終縮短患者從進醫院到開通血管的時間。”劉先奪處長介紹,所有醫院的胸痛中心采取先救治后付費模式,急性心梗患者送至醫院時,由于在急救車上醫生已經提前獲知病情,到達醫院后,救護車將繞行CCU,甚至急診,將患者直接送到導管室,極大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時間。
目前,天津市心梗急救的總體救治時間在七八十分鐘,最短的在半個小時,低于國際上急性心梗的疏通90分鐘。
提高心梗救治的成功率,醫院的專業救治處于最核心的位置,圍繞著這個核心的是急救網絡,最外圍的還是公眾,這個體系是三個同心圓的關系。
所以,天津開始對公眾的心梗知識科普教育,增強患者自我鑒別能力,提高心肌梗死早期癥狀識別,以增加及早就診比例,使患者第一時間到胸痛中心進行救治,提升救治效果。(健康時報記者 楊小明)
編輯:趙彥
關鍵詞:天津居民 心梗死亡率 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