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理順價格活躍市場優化結構提高糧食產業的整體效益

全國政協“推進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因為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長久以來作為農業大國,“口糧絕對安全”一直是首要國家安全戰略

2017年11月17日 08:25 | 作者:包松婭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理順價格活躍市場優化結構提高糧食產業的整體效益
——全國政協“推進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人民政協報記者 包松婭

因為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長久以來作為農業大國,“口糧絕對安全”一直是首要國家安全戰略。

近年來,為了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國從2004年開始實行價格補貼政策,十多年的演進,幾乎覆蓋了全部大宗農產品。這項政策措施在當時背景下,對于促進我國農產品持續增長,保證市場穩定供應,提高農民收益發揮了歷史性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207B08461CC998DF4F9A4658E51427BC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逐漸遇到了市場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部分農產品過剩,國內外價格倒掛,農業競爭力下降,下游加工企業生存與發展困難等問題,到了需要進行改革的關鍵時刻。

2016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會議精神,經過此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圍繞議題組織委員開展專題調研,深入實地了解情況,全國政協16日以“推進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為議題,召開第75次雙周協商座談會。部分熟悉情況的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同探討在糧食生產面臨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高成本的背景下,改革該向哪里去?

價補分離 增加彈性抓住了糧價改革的牛鼻子

立冬以后,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南關鎮農戶靖保全種植的十幾畝冬小麥已經開始露頭。

站在自家地頭,已經50多歲的靖保全還在琢磨,明年是不是多承包一些。盡管在年紀上有些吃力,但皮膚黝黑發紅的靖保全告訴記者,“除了種田,我們這樣的小規模農戶也沒有別的本事和手藝,種糧至少旱澇保收。”

靖保全口中的“旱澇保收”,指的就是我國自2004年開始實施至今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國內外糧食市場和價格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陳錫文委員每每談到糧食增長,都會提到背后潛藏的結構性問題,“到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顯然當前的糧食問題,不在于總量,而是大豆供給不足、谷物生產過剩及其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結構性問題。”

對此,2014年以來,國務院啟動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價補分離”。

2016年國家率先對東北四省區玉米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政策。

2017年7月3日至6日,陳錫文率領全國政協經濟委專題調研組來到吉林省,深入德惠、公主嶺等地調研,傾聽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民和企業代表的心聲。

調研組發現,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合理調減后,農民獲得了一定財政補貼,更重要的是取消玉米政府定價后,活躍了多元化的糧食收儲主體,調動了加工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明顯縮小了我國玉米與進口玉米的價格差距,改革成效初顯。

而9月調研組一行到湖南調研,發現的問題是對作為口糧的小麥和稻谷是否還要堅持最低保護價收購?這也是業界一直在討論的關鍵問題。

作為調研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薛亮委員在湖南水稻產區實地走訪調研后,最深刻的體會是增加了對麥、稻實行“價補分離”改革必要性的認識。

陳錫文用數據更進一步闡釋了這種必要性,“根據目前預測,今年年底小麥和稻谷的庫存,將分別超過目前全年消費量的80%和70%。在最低收購價影響下,今年8月我國小麥和大米的平均價格,比進口到岸完稅成本價分別高出33%和33.5%,致使入庫小麥和稻谷難以順價銷售,不僅加重了財政負擔、加大了虧損風險,而且已經面臨銷不出、存不下、購不進的局面。”陳錫文坦言,必須認真總結和完善東北玉米的改革經驗,對小麥和稻谷加快實行定價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以理順價格、活躍市場,促使麥、稻生產轉入注重品質、提高效益、按需生產的良性軌道。

在座談會上,持同樣觀點的顯然不在少數。

追根溯源,我國的糧食價格保護政策的初衷是防止“谷賤傷農”,也是為了保障糧食安全。

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委員關于糧食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是兩篇文學作品———《狗日的糧食》和《多收了三五斗》,分別寫出糧少糧多的煩惱。

借用這兩篇作品,李成貴想告訴大家,要從根本上與時俱進地提高對糧食安全的認識水平,同時建議全面退出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制度。“我們要逐步拋棄來源于短缺經濟和饑荒記憶的傳統思維,相信科技進步的力量和物質裝備水平提高所帶來的保障。”

同樣是認同定價改革的必要性,但與有些認為長痛不如短痛,應該一步到位“全面取消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觀點不同,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委員更加傾向于“小心求證”,“現在改革正當其時,讓市場在配置農業資源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是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過的一關。但對于稻谷這樣的基本口糧要穩定種植面積和生產者預期,必須保留最低收購價政策框架,同時,要按照確保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利益、激發市場活力、有利于去庫存的原則,對最低收購價政策進行改革和完善。”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糧食定價機制如何改革,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應有之意。

“如果向市場放開定價,就要進一步加強糧情監測預警,打造糧食市場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這是來自民建中央的李世杰委員一直以來關注的角度,他提出,糧食監測涉及農業部、發改委、商務部、糧食局、統計局、海關等各個部門,要完善部門協調機制,成立糧食監測協調小組,建立糧情分析專家會商機制,提高糧情分析質量,以應對市場趨勢性波動。

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12年來首次調低小麥最低收購價格。

盡管并非“全面退出”,此次下調打破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格自2006年實施以來持續上漲或持平的態勢,可以算作是一種方向性的轉變。

編輯:劉小源

01 02 03

關鍵詞:糧食 補貼 政策 機制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 一区不卡二卡三卡免费 | 亚州三级久久电影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日本va中文字幕 | 丝袜精品国产香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