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內外兼修補短板 江海生色惠民生——海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紀實
新華社海口11月16日電題:內外兼修補短板 江海生色惠民生——海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紀實
新華社記者凌廣志、涂超華
內河治污建濕地公園、海岸線整治透綠見海,一座濱江濱海的花園城市終于展現悅目芳容;曾經臟亂差的背街小巷“凈臉整容”,污水橫流的菜市場變得如同超市,老街坊們露出了笑臉;整治不文明的陋習,倡導文明新風,廣大市民受到文明洗禮。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海口市這座年輕的省會城市內外兼修,實現蝶變。
科學創建,抓住突出問題補短板
海南省1988年建省,省會海口市的市政建設短板較多。城區市政道路規劃建設起點低、基礎差,經常導致交通混亂擁堵;環衛設施不足,城市環境臟亂差;背街小巷坑洼不平,占道經營普遍;城市內河污染,黑臭水體讓人避之不及……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海口市已努力了四輪12年。在12年的追趕中,不斷縮小著與先進城市的差距。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張琦說:“海口已經到了管理與發展同等重要的階段,必須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推進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海口提出通過嚴格對標、科學創建,著力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海口市以問題為導向,列出解決時間表,逐一啃下“硬骨頭”。海口先后開展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病媒生物、校園周邊等18項城市專項整治,并把禁毒等社會問題納入“創文”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創建的關鍵在干部。海口開通問政電視直播節目讓群眾當“考官”,出臺20多項制度構建起“督考合一”的獎懲體系,用干部的“辛苦指數”來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海口市容市貌、干部作風、群眾觀念、市民素質、社會治安等明顯轉變。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也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2016年經濟總量和增速均為全省第一,增速繼續位居全國35個大中城市前列;201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3%,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8%。
民生為本,為了百姓的幸福感
小菜場系著大民生。去年以來,海口市以政府補貼企業參與的方式,從“表”到“里”對全市42家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并新增面積約3萬平方米,增加輻射人口35萬。
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海口市市長倪強說,把利民惠民作為創建工作的落腳點,海口每年投向民生資金占財政支出的75%。兩年多來,城區道路、文化科普設施、環衛設施、農貿市場改造等基礎設施項目281個,項目總投資137.2億元,城市功能配套不斷完善。
背街小巷雖是城市的小角落,卻是老百姓生活的大舞臺,在城市建設中容易被忽略。自2015年以來,海口市啟動背街小巷的改造,按照“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文化”的標準,2400多條小巷面貌煥然一新。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民生,海口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海口主城區南北16公里的美舍河,在過去的17年里經歷四度整治依然黑臭。從去年底開始,新一輪治理一改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吃西藥”快速見成效的工程治水方式,轉變為通過“望聞問切喝中藥”式的生態治水方式。經過近1年的努力,目前主城區水環境功能均已達標,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的綜合治理目標。從小傍河而居的市民謝艷娟告訴記者,記憶里的美舍河又回來了。
推進城市中央公園建設、完成192條道路和12個小游園綠化美化工程,透綠見藍、透光見海……自2013年以來,海口連續4年居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第一,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加。今年,海口市榮獲了國家衛生城市的稱號。
崇德向善,提升城市文明新高度
電動車多而且橫沖直撞,是海口市讓人頭疼的交通亂象。海口花大力氣整治電動車亂象,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以及志愿者一起,利用下班或雙休日時間上街維護交通秩序,勸阻違章。通過近1年的整治,這一“城市病”得到明顯遏制,道路交通環境大為改觀。
“從小處細處著手,我們努力使創建成為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過程。”海口市文明辦主任吳清德說,通過強化對社會的教育宣傳以及開展“小手拉大手”等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市民文明意識和素質不斷提升。在去年的一場戶外演出中,5萬多觀眾在演出結束后自覺把垃圾帶走,演出現場沒留下一點垃圾。
海口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不斷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凡人善舉層出不窮。近兩年來,海口有22人先后入選“中國好人榜”,涌現出129名道德模范。
志愿服務是城市文明的風景線。海口全市的注冊志愿者已達26萬人,占建成區人口比例16%;以城市立法的形式創造性設立“全民公益日”,建立了志愿者星級認定、回饋獎勵等一系列制度,推進志愿服務常態化。
編輯:秦云
關鍵詞:海口 全國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