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區域協調發展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這些年來,黨和國家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
一個深刻的體會是,5年來,我國攻克了許多區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突出難題。地區競爭模式一直是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但經濟發展出現的很多問題也與這種模式密切相關。
在過去的區域發展模式下,地方政府往往有動力采取地方保護措施推動自身的發展。從宏觀角度看,這不利于區域差距的縮小。從微觀角度看,導致市場分割問題突出,影響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制約了各種區域“外部性”問題的解決。例如,近年來出現的鋼鐵、水泥、光伏、風電等行業的產能大量過剩以及新能源領域的棄風、棄光現象頻出都與這一模式有很大關系。
解決傳統發展模式的不足成為區域發展過程中一個長期而突出的問題。當然,需要看到的是,針對這一問題各省也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措施試圖加以解決。比較典型的就是京津冀地區,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國土整治試點,到后來的“環渤海經濟區”“環首都經濟圈”“京津冀都市圈”等一系列區域合作倡議,解決京津冀區域發展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但進展較慢。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和推進為解決區域傳統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既指明了方向,也堅定了信心。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許多困擾三地的突出問題開始逐步得到解決。例如,北京以調整產業結構為抓手,疏解非首都功能,先后制定、修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累計關停退出一般性制造業上千家;拆并疏解商品交易市場數百家,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了由增到減的轉折性變化。同時,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簽署了一系列污染防治合作協議,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2016年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71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3.0%。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新時期七大發展戰略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引領下,區域發展長期存在的突出難題將不斷被攻克,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景將更加光明。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 何建武 記者 林火燦整理)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區域 發展 協調發展 京津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