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立足人民新期待,描繪民生新圖景

2017年10月23日 11:01 | 作者:王石川 |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系民生”……10月22日上午10點,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記者招待會,邀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黃樹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尹蔚民,住房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國家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李斌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提問。

1121835796_15085837925091n (1)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過去五年,民生的保障與改善讓全體國人有了切身感受,擁有滿滿獲得感,也都在獲得感中升華了生活品質。十九大報告提供了最直觀的信息:從“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到“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從“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到“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再到“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脫貧、教育、就業、收入、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最體現民生質量的領域,無不有了長足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記者招待會上,相關部委負責人也公布了更具體的民生成就。以教育為例,“我們五年時間,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兩萬億元突破了三萬億元大關,正在邁向四萬億元大關”“我們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的接入,五年前是20%多,現在90%多”“這五年,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基本實現”“90%以上的殘疾兒童享有了受教育的機會”“2017年,農民工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報名15萬人,這是什么概念呢,是五年前的36.5倍”……所有的成就,都不止于數字上的鮮亮,數字之上的獲得感,人民都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民生保障與改善的背后,與黨中央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息息相關,與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息息相關。早在2012年11月15日,剛剛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就莊嚴表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過去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優異答卷詮釋了責任的分量,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就是最有力的佐證之一。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惠民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這就更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國以民為本的現實注解,也是凝聚人心、提振民意的制度安排。正因如此,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已成為中國最普遍的圖景。

“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今年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到了“八個更”: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更”正是民生領域的八個方面,每一個更,都意味著民生保障和改善上了新層次,都意味著國人的獲得感更強,都意味著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需從補齊民生短板入手,仍需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仍需在辦民生實事上找到切入口。讓人滿懷期待的是,十九大報告布置各項工作時,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把“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作為新時代為人民謀幸福的內在要求。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立足民生保障和改善新起點,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感受到高質量的獲得感,人民對未來就更有堅定希望,我們的國家就更有前途,民族復興的道路就更有奔頭。(特約評論員 王石川)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民生 人民 立足 期待 圖景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 亚洲色大成网站韩国黄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 | 在线精品免费一本 | 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