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新的哲學思維引領經濟全球化
從5月北京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到9月廈門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今年中國的兩大主場外交重磅亮相,成果豐碩。這個成果,不僅僅是長長的合作清單,更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大道之行。“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為世界注入了共謀發展、互利共贏的信心。
而在地球另一面,曾經的經濟全球化推手卻打起了“退堂鼓”。從英國“硬脫歐”,到民粹主義拉扯歐洲右轉,再到特朗普奉行“美國至上”……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之下,國際貿易持續萎縮,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前些時候,世界航運巨頭韓進集團宣布破產,掀起上萬人的失業潮,令人震驚。逆全球化風云涌動,正在波及無數企業生存和人民福祉。
面對全球化困境,一種力量在竭盡所能,促進其融合,一種力量則頻頻動作,加快其裂解。“現有的世界秩序正面臨著最嚴峻挑戰,它是否能夠幸存下來?”這樣的疑問,反映了人們對未來世界走向的諸多困惑和不安。如何締造新的世界秩序,是迫在眉睫的大問題,需要我們深入進行歷史的梳理、理論的反思,使全球化能夠以新的哲學思維為引領,盡快走出亂局,駛上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陽光大道。
一、 從哲學層面反思“逆全球化”的興起
這一輪全球化遭遇重挫,可以說始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此后各國忙于拯救經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的甚至開錯了“藥方”,或是把大量資金注入金融市場,或是矛頭對準海外以保護本國,忽而討好資本,忽而討好民眾,卻很少透過危機現象看本質,很少深入到制度內部和哲學層面進行反思、尋找根源。
30多年前,以里根經濟學、撒切爾革命和“華盛頓共識”為標志,以金融資本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最終選擇了新自由主義,并使其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和國際政治戰略工具,依照自己利益重新制訂全球秩序和國內秩序,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一輪興起。它促成了投資便利、貿易繁榮、技術進步、人才流動,也在國際、國內埋下了“禍根”。
在國際上,它要求完全取消壁壘、解除外匯管制,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實行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這無異于“狐貍打造的自由雞舍”。面對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和國際壟斷集團,弱國及其企業如何“平等”競爭呢?在新自由主義的操控下,國際金融資本在各國肆無忌憚地“割韭菜”“剪羊毛”,推動了過去50年間世界范圍內最大的資產轉移。以1998年為例,遭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國家和地區,50%以上的經濟化為烏有,同時7000多億美元轉入美國。對此,世界銀行前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感嘆道:“這是多么古怪的世界啊!反倒是貧窮的國家在補助最富裕的國家。”
在本國國內,由于放開政府管控,投機性金融投資大幅膨脹,實體經濟投資越來越少,“去工業化”愈演愈烈,失業率飆升,貧富差距、階層固化問題日益加劇。美國學者羅伯特·麥克杰斯尼一針見血地指出,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代表了極端富裕的投資者和不到1000家龐大公司的直接利益”,它帶來社會精英和底層民眾的分離、對立甚至仇恨,形成了日益深重的“腹地危機”。
新自由主義名為“自由”,對一切政府力量都不信任,同時又要求一個強大且必要時具有強制性的政府,以保護私人財產、個人自由和企業自由,顯示出其真正的哲學基礎是政治保守主義和市場激進主義。這一固有矛盾表現在實踐中,就成了“雙重標準”:保護主義和自由放縱兩支“大棒”交替使用,主要看哪一種更適合自己需要,更有利于資本擴張、贏得最大利潤。它推動形成了以金融資本中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全球化浪潮,也帶來了極端的富裕和貧困、極端的繁榮與凋敝。這種你輸我贏、“零和博弈”的后果,最終激起世界范圍內的反對浪潮。
需要區分的是,新自由主義走到窮途末路,全球化的列車還要繼續向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正在作為新的哲學內核,發揮著推動全球治理變革、各國合作共贏、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動力”作用。
二、 共贏共享才是人間正道
經濟全球化是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人們無論贊同還是反對,自覺推進還是有意阻撓,都無法改變這一基本事實:不同地域的民族、國家與個人之間交往日益普遍,彼此依賴越來越緊密,整個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任何一個國家謀劃發展時所必須面對的時代潮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同時,充分運用全球化帶來的難得戰略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面向未來,已經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還要繼續順應大勢,體現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擔當。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中說:“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對于具體原則和目標,也列出清晰的脈絡,就是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全球化發軔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但是過去幾百年里,并沒有找到一個和平共處的秩序,為人類建成一個共同認可的美好社會。從海上掠奪、武裝侵略、強占資源,到建立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每一頁歷史上幾乎都有以強凌弱、爭霸天下、戰爭不絕的記載。今天,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進入大調整、大變革的關鍵階段,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零和、在世界范圍內建設伙伴關系的新思路,充分體現出歷史轉折關頭的大國擔當,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合作共贏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核心理念,讓世界看到中國正在以新的哲學思維,為經濟全球化的未來豎起一座燈塔、開出一條正道。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其世界歷史理論對于初級形態的全球化的本質、邏輯及未來趨勢作出精辟分析,奠定了我們今天認識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基礎;源于講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的傳統哲學思想,為中華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氣質,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強不凌弱的稟性;源于對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的全面把握,把中國人民的利益與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把中國夢與世界夢聯結起來,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深刻的世界意義;源于對人類文明走向的深刻洞察,中國將與其他國家攜手營造人人免于匱乏、共同發展、享有尊嚴的光明前景,建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倡導者,也是實踐者。通天下、利天下,“一帶一路”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秉持親誠惠榮,同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建設蹄疾步穩;強調“商量著辦”,率先把建立伙伴關系確定為國家交往的指導原則,“朋友圈”不斷擴大……中國一直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摒棄過時的零和思維,超越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你少我多、你輸我贏、一家通吃格局,中國為擘畫全球經濟增長新藍圖開出的良方,就是在創新中開辟增長源泉、在開放中拓展發展空間、在聯動中凝聚互動合力、在包容中夯實共贏基礎。
三、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政治經濟學意義
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從古至今,對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都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最根本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反映了生產力發展對資源全球化配置的內在要求,但是在新自由主義引導下,生產和流通的確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擴張,而在分配上卻極不公平,引發的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日益懸殊,最終因為公平正義的喪失而導致效率的不可持續。
效率與公平本就是一個復雜的政治經濟學命題,實現世界范圍內的效率與公平相統一,更是困擾許多政治家、思想家的難題。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實現了獨立,經濟命運卻無不卷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擴張。采取“依附”式發展道路的國家,有的喪失了自主權,有的成為礦產資源、初級產品供給地,有的困于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之中。也有一些國家看穿這種不對等的依附關系,嘗試與資本主義世界完全“脫鉤”、自成體系,實踐證明又行不通。這些失敗的關鍵,在于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經濟結構有問題、在于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治理體系的方式有問題,也與其所秉持的政治經濟學的思維誤區有關系。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世界歷史對于其中的任何主體來說,都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加入世界交往,會加快落后生產力和制度的瓦解,“使未開化的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但在這個過程中,征服、奴役、殺戮等暴力起著很大作用,給落后國家造成了巨大災難;另一方面,落后國家要向先進文明學習,再謀求超越資本主義以實現自主發展,“工業較發達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國家所展示的,只是后者的未來景象”。這些科學的分析,奠定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如何進行道路選擇的理論基礎。
過去30多年,中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方面,抓住經濟全球化深度發展的重大契機,以積極姿態參與經濟全球化,充分發揮自己在全球分工的長處和優勢,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各種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另一方面,堅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推進改革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但決不搞所謂“西方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決不放棄必要的政府監管;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但決不搞“全面私有化”。在這條道路上,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國以一個新興大國的姿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取代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以“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觀,取代“文明沖突論”和“文明優越論”;以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的新型開放體系,取代富國主宰、強權獨霸的“叢林法則”。在這個平臺之上,各國攜手創造有利于開放發展的環境,在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中,既講求效率,又注重公平,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方案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就是讓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改變世界的創舉。應當說,這一評價是中肯的。
每當世界歷史進入“關鍵渡口”,合乎潮流、順應人心的先進思想總是社會前行的重要推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重大的思想突破和理論創新,已經收獲了越來越響亮的國際回聲,也必將在人類文明發展史、思想解放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下光輝篇章。(金里倫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全球化 經濟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