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服務轉型讓老人享更多健康紅利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范利這樣描述一個正在“變老”的中國:高齡失能人群增長,生活質量下降;42%的老年人患兩種以上疾病,85%的住院老年患者患3種以上疾病;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醫療資源嚴重匱乏。
日前,由全國老年醫院聯盟、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老年醫療機構管理分會、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流行病學學組、《健康報》社聯合主辦,遼寧省金秋醫院承辦的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老年醫療機構管理分會年會、第七屆全國老年醫院聯盟大會暨2017金秋老年醫學及健康養老服務產業論壇,在遼寧省沈陽市舉行。論壇期間,如何推動我國衛生服務體系轉型,進而實現健康老齡化,成為與會專家關注的焦點。
醫養聯姻需加快推進
與會專家的共同看法是,要讓醫養實現深度融合,醫療機構必須主動俯下身子,讓優質醫療資源成為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強大后盾。
北京老年醫院門診部主任馬正君說,該院利用“互聯網+”建起醫養結合遠程醫療支持系統,向4家養老機構開通急診急救綠色通道、雙向轉診、遠程醫療、檢查化驗、藥品代購等服務。目前,醫院已開通遠程會診的在線科室有心內科、呼吸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等,并且能通過規范化巡診查房、健康評估、遠程指導等,全面管理養老機構老人的健康狀況。
在我國,居家養老是最受偏愛的傳統養老模式,但這卻不可避免地讓老人面臨空巢孤獨、缺乏照料、看病難等問題。為此,范利提出“居家式機構養老”的新概念,即融合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在提供大家庭式的居住和生活環境的同時,提供機構式的醫療護理服務。這樣的“健康小鎮”“健康小區”將實行專業化的醫療護理分區,按功能分為失智康復區、失能慢病介護區、精神康復區、舒緩療護區,實行分級護理。她強調,實現醫養結合需要大量中長期照護的陪護團隊,包括具備多學科醫療知識的照護師,具備醫學知識、護士資質和技能的護理人員,以及能夠提供生活照顧的護工,同時還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提倡義工、志愿者助老服務。
遼寧省金秋醫院院長暴繼敏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醫養結合開始成為社會資本進駐的熱門領域。他介紹了這所省級老年病醫院在醫養結合領域探索出的4個樣板:官辦民營的養老服務中心,與外資合作興建的老年康復中心,著眼于健康旅游的醫養結合項目,地產企業打造的城市養老綜合體。他提出,為了不讓“以醫帶養”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話題,還應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解決醫療行業在技術入股后的利益分配問題。
筑牢抵御慢病第一道防線
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我國衛生總費用增速高于GDP,這些增長超過60%來自住院服務,慢病負擔占比達70%,80%的國民把畢生儲蓄在離世前的最后一年全部交給醫院。世界銀行預測,若現有服務提供模式不改革,2035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將占GDP的9%以上。
與會專家的共識是,要推動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轉向以“保健康”為中心,就要讓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建立橫向和縱向聯系,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使不同類別和層級的機構在健康管理、疾病防控、患者轉診等方面協調配合,以病人為中心提供一體化服務。
范利認為,要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筑牢抵御慢病的第一道防線,不僅需要建立以團隊為基礎的人口健康責任制,更需要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這就意味著要由三級醫院聯合區域的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成跨行政隸屬關系、跨資產所屬關系的醫聯體,并以醫保為紐帶形成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讓醫聯體內醫療衛生機構擰成一股繩,從“治病掙錢”轉向“防病省錢”。
范利指出,80%的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55%的高血壓、40%的腫瘤疾病,通過生活方式調整可以預防。基層醫生應積極普及健康自我管理的全民意識,通過健康風險評估使居民盡早知曉自己是否為高風險人群,并建立互動式健康教育平臺,讓居民在線咨詢健康問題,隨時尋求答案。同時,相關部門應盡快將生活方式治療納入醫療服務項目與醫保支付范圍,鼓勵百姓主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設老年友善醫院
我國1500多家三級醫院中,設老年學科的不足150家;缺少基于綜合評估的全人管理理念,診治仍處于單病種單器官系統的亞專科模式,難以應對老年病多綜合征交叉、多系統病共存特點;缺少針對衰弱老人的日常照護、功能康復、分層護理模式和臨終關懷醫療服務模式……范利細數了我國老年醫學發展面臨的痛點。
范利提出,我國老年醫學理念要與時俱進,以維持軀體功能、維持心智健康、融入社會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尊嚴安寧離世為目標,通過多學科集成醫療建立老年共病綜合救治的新模式,對老年人進行身心并護的全人管理。未來醫學發展目標應定位于通過更精準的預警、更有效的預防,降低發病率、推遲發病年齡,降低醫療綜合成本,減少重癥病人。她還建議,全面推廣安寧療護,建立舒緩療護病房,讓晚期惡性腫瘤及慢病終末期患者安詳而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一所老年友善醫院該具備哪些標準?北京老年醫院院長陳崢提出4個維度:從醫院文化來看,要把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作為醫院愿景,反映出對老年人的尊重;從醫院管理來看,要建立友善醫院的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從醫院服務來看,要為老年患者提供綜合功能評估、風險篩查和多學科團隊診療,有連續的醫療服務和社區延伸服務;從醫院環境來看,要優化醫院整體環境,完善病房設施和標識系統,構建適合老年人的就醫環境。而以“友善”貫穿于文化、管理、服務和環境的思路,已在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制定的老年友善醫院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中得到充分體現。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服務轉型 健康 老年 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