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實物、制造、創意,分享經濟為什么在這里“行”
新華社上海9月18日電題:實物、制造、創意,分享經濟為什么在這里“行”
新華社記者周琳、劉暢
2017“全國雙創周”主會場長陽創谷,曾經飛出了“網紅獨角獸”摩拜單車。而現在,從實物到工廠,從知識到創意,越來越多分享型企業在正舉行的全國雙創周上亮相。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分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585萬人。40年前起源于國外的分享經濟,為什么會在中國如此“紅火”?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采訪了那些從業者。
2016年,摩拜單車落地長陽創谷。短短一年時間,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共享單車運營平臺。無樁的共享單車不是舶來品,它完全是“中國發明”,沒有石頭可以摸著過河,怎么才能成?企業、政府、用戶三方的力量不可或缺。
當初摩拜為什么首選在上海投放?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上海的很多街頭,有市政部門設定的白線框,作為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峰說,共享自行車需要隨停隨取,解決停放問題至關重要,需要讓人一眼就知道去哪里停放或取車,這種管理精細化、人性化,給了共享單車發展的基本空間。
而從單車轉向籃球、雨傘、充電寶等越來越小的物件,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是“蹭熱點”“圈錢”,但不可否認的是,共享經濟在這里更“茁壯”。“類似充電寶等物件的主要產能就在中國,使得共享有了制造基礎,再加上人口支撐了高頻使用的可能性、移動支付的迅速普及,這些因素缺一不可。”一位知名投資人說。
借助互聯網平臺共享閑置設備,共享生產線空閑檔期,共享人才和服務……興起于大眾消費和服務領域的分享經濟,還在制造領域生根發芽。
“以前旺季訂單多卻常常受困于產能,想吃吃不下只好干瞪眼;淡季訂單少,經常餓得要死。”廣東省東莞市業達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偉告訴記者,現在他的工廠以批量訂單和定制訂單搭配生產,幾乎全年無空閑。作為第一批入駐互聯網平臺“淘工廠”的企業,周偉工廠的設備從20臺發展為50臺,服務的客戶八成來自“淘工廠”。
傳統制造背后代表的“大”工業“大”流水,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追求柔性化、定制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如今的互聯網平臺定制,打破了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壁壘”。消費者能夠參與生產決策,滿意程度上升;工廠銷售量得到保障,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成本下降,實現增益。
作為此次雙創周上為數不多的創意服務類企業,來自天津的藝點意創公司有兩個數據值得探究:4年時間,年服務客戶從2000家增長至30000家,但是公司員工僅200人;2017年,預計年服務客戶將達到50000家,公司員工僅增長100人。
董事長鞏書亮告訴記者,這要歸功于“共享創意”的模式。傳統意義上的“共享”主要是有某一具體資源或者產品——比如孵化器是“共享空間”,滴滴、Uber共享的是閑置的“汽車資源”。而公司瞄準的是“閑置的設計師”——比如在家里備孕的“準媽媽”,她能通過藝點共享自己的盈余時間。這種“想象力共享”是“憑空創造出某一產品”,這個過程中參與產品設計過程的既有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師,也可能有消費者,甚至是供應鏈企業。
無論云制造還是“共享創意”,借的都是消費升級和“中國制造2025”的東風。鞏書亮認為,在制造業發達的中國,未來一定會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差異化產品、具有品牌元素的產品將成為未來方向,這意味著目前要更好地挖掘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將制造力變現。(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分享經濟 在這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