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聚合專題聚合
跑出創新之路的“浙”樣風采
浙江省政協專題協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8月23日至24日,浙江省政協十一屆二十六次常委會議圍繞“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開展專題政治協商。常委們聚焦主題、分析現狀、梳理問題,為浙江如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振興實體經濟,提出真知灼見,各方智慧在政協協商議政的平臺上激蕩。
浙江省政協課題調研組赴企業開展實地調研
今年2月以來,浙江省政協課題組專門組建1個綜合組和9個分課題組,共召開座談會71場,邀請或走訪參會部門144個、企業130多家,收集資料149份,歷時半年,最終形成《以創新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調研總報告和9個分報告。此次召開的常委會議就這一協商主題,又細分8個專題進行小組討論和大會發言。
寧波歐琳集團調研
筑好“黃金臺”
一個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必須要有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創新政策、創新文化營造等要素的支撐。
“半年多來,為了這個調研課題,我們起碼有一個多月是在外面跑,為的就是報告的含金量不打折。”浙江省政協常委黃勇結合調研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發表了對創新平臺的認識和建議。當前,浙江亟須系統優化提升面向未來實體經濟發展的創新平臺,強化區域創新系統支持。“要對標世界級大灣區,主動接軌上海,推動環杭州灣一體化發展,構建創新型城市群。同時,加強杭州灣經濟區與更大腹地合作,實現杭州灣沿岸與全省其他地區的經濟互補、利益互通、生態互促、人緣互動,以高新區、科技城、特色小鎮和產業創新綜合體和企業為載體,構建遍地開花、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生態圈,形成全省協同創新新格局。”
基礎研究是衡量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我省基礎研究整體實力與一些先進省市相比還有差距。”談及浙江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省政協常委林強顯得有些“焦慮”,他建議浙江著力打造基礎研究平臺,盡快建立綜合性的、前沿性的科學研究院,加快集聚優質創新資源,推動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實體經濟發展,傳統產業更不能落后,要打造與“浙商”齊名的“浙農”大品牌,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引領現代“三農”工作發展的有效抓手。為此,黃小杭常委建議,借鑒“浙商”經驗,開啟“浙農”品牌工程,充分用好品種豐富、精耕細作等一系列在全國知名的特色和優勢。積極組織農業品牌“走出去”,參加國際農業展會、經貿投資洽談會,特別要重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國際著名農業企業、商協會合作,引進農產品新技術,開拓國際市場。辦好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展會,打造家門口的國際化平臺。
抓住“牛鼻子”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只有加大創新投入,才能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把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作為推動衡量企業科技創新的‘牛鼻子’,調動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省政協常委陳偉華建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中心,以研發中心促研發投入、促成果轉化,對建有研發中心或工程中心的企業在項目申報時予以政策傾斜及研發補貼。
創新投入需要資金,急需金融之水灌溉。“企業創新投入金額大、周期長,需要金融資本支持。”常委會議上,省政協常委、杭州綠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東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創新中金融資本支持的困惑。林東建議,加強科技創新支撐體系的頂層設計,加大金融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靈活有效地實施風險管控政策,在科技企業關聯方提供充分抵押品的前提下,允許金融機構適度向其提供貸款支持,以更好地助力民間科技投資。
徐育斐常委建議,鼓勵企業采用“研發在外地,應用在本地”的模式建立“飛地型”研發基地,形成“市外研發基地研發—創新資源科技城孵化育成—本地企業放大—企業承接制造”的開放創新鏈和合作網。
企業創新離不開傳承,省政協委員周永利在發言中談到,“我做了40多年企業,最大的感受就是創新要傳承式地創新。我調查分析,日本有1000多家企業有200多年歷史,德國有800多家,這些企業時間越長創新能力越強,股權結構非常穩定。”他建議企業在引才方面要有包容、開放、融合的思想,讓人才在企業安家、安心,激發最大創新潛力,切實做到合作創新、開放創新、傳承創新、融合創新。
當好“店小二”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政府是驅動創新的主體。浙江一直在努力營造親商愛商的良好氛圍,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乘法”,讓企業家在欣慰的同時也對創新發展心生期盼。
早在2013年,浙江出臺《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有力推動了經濟增長動力的根本性轉換。近年來,浙江接連出臺三次降成本政策,成為全國同期出臺政策最多、力度最大、成效最顯著的省份之一。大刀闊斧地推行以“最多跑一次”“四張清單一張網”等為重點的政府自身改革,進一步提升政府服務能力,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和創業門檻,有效激發了更多人投身創新創業。
針對當前企業面臨的“成本高、稅費重、利潤薄”處境,徐燕峰常委建議“‘減’‘簡’并舉,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通過全面梳理和公布涉企稅費目錄和相關標準和依據,加快清除不合理、無依據的收費項目。簡化稅收征管。不折不扣落實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企業研發費用、公益性捐贈支出稅前加計扣除政策。
對于打造創新生態過程中的政府定位,李杭常委提出,應該不斷完善法規機制。同時,在改革過程中,政府還需要解決“越位”的問題,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倒逼政府轉型。要由事前審批轉為加強對事中、事后的監管,改“嚴進寬出”為“寬進嚴出”。徐育斐常委建議,進一步完善人才落戶、子女就學、醫療社保等政策,建立完善“工匠”評選制度,強化校企合作。葉鑒銘常委也認為,通過引入高層次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引進高端人才,建立創新出成果的獎勵機制,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構建多層次產業創新投入體系,除了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資本為紐帶之外,還需要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省政協常委張躍進建議,完善創新各項驅動政策,重點扶持產業附加值高、創新能力強、市場發展前景好的項目,發揮政府產業基金作用,推動產業基金與銀行、證券、擔保、交易市場、民間基金的廣泛合作,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為適應新動能發展特點,課題組建議政府要著力構建更全面的創新活動統計體系,做實財政性創新投入的考核機制,構建與創新服務匹配的績效考評機制和全社會參與的創新服務監督機制。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詩畫江南大地,創新源泉涌流,活力競相迸發,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浙江人在創新路上蹄疾步穩,跑出“浙”樣風光。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企業 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