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何奪取認知空間制腦權
信息化戰爭與歷史上戰爭形態的根本區別在于,信息化戰爭使人類戰爭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三個相對獨立但又密切關聯的作戰空間:一是陸、海、空、天等組成的自然空間;二是基于物理原理的網電空間,它本質上是一種技術空間;三是由人的情感、意志、信仰和價值觀等精神和心理活動構成的認知空間。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的交互作用下,以宣傳媒體、民族語言、文化產品等所承載的精神信息為武器,以滲透、影響和塑造社會大眾與國家精英的認知、情感、意識為指向,最終達到操控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民族精神、文化傳統、歷史信仰等目的的認知空間爭奪戰愈加激烈。
當前,世界主要軍事強國提出一系列新理論,認知空間在國家安全的戰略博弈中地位日益凸顯。中東、西亞、北非等地區的政治動蕩,都標示著認知空間的對抗越來越激烈。贏得未來信息化戰爭,必須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獲取戰爭的制域權并主導戰爭的話語權。奪取認知空間的制腦權,“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信息化戰爭的最高境界。
隨著全球媒體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網絡社交媒體的發展,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持續加劇,人類心理困惑、道德危機、信仰迷失等“認知域癥狀”不斷凸顯,認知空間對抗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是瓦解信仰系統。信仰系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價值系統,包括國家意識形態、社會價值觀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它是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總閘門。一些國家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強調要與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思想戰爭”,詆毀社會主義聲譽,敗壞黨和國家形象,力求在瓦解信仰系統的基礎上爭取人心。
二是篡改歷史記憶。人的思想與社會意識形態總是同歷史記憶緊密相連。無論是個體的精神世界,還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它們都是濃縮的過去,都是值得珍惜的財富。一旦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某種手段“隔斷”個體或群體的歷史記憶,使他們失去精神的家園,這就掃除了對其進行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的障礙,為各種錯誤雜亂的思想入侵敞開了大門。這些年來,某些文學藝術作品將歷史等同于故事,肆意歪曲歷史,一些顛倒黑白、是非不清的荒誕論調,在網絡空間廣為傳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三是改變思維范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思維范式,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前提。特別是社會精英階層,他們的思維范式、思想認識對全社會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認同起著引領作用。但是人的理性思維是有弱點的,通過操縱可向其中輸入“病毒程序”,促使人們背離明顯的事實而接受謬誤、有時甚至是荒唐的結論。一旦這套做法抓住了社會精英群體,多數人也都會對操縱伎倆失去抵御能力。
四是攻擊民族象征。一個社會個體,不僅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也生活在符號建構的意象世界中。作為積淀在一個民族心靈深處的觀念,象征連接著人、社會及世界,規約著人們的習俗行為,引導著人們的善惡價值,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有的國家一方面通過各種影視作品在全球范圍內塑造自己的道德偶像,維護民族象征;另一方面又通過各種途徑摧毀我國的道德偶像,破壞我們的民族象征。這種刻意涂抹、攻擊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上的象征,公開嘲諷和戲弄歷史上的輝煌時刻、偉大人物及崇高文化的行為,將導致人們逐漸喪失國家、民族和自我的認同感。
面對國家認知空間安全領域的激烈爭奪,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和把握國家認知空間安全的特點和規律,牢牢占領思想陣地,打好輿論與意識形態領域主動仗,奪取未來制腦權。
一是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是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反對一切美化侵略和壓迫以及丑化革命和抗爭的偽歷史敘述,真誠地面對歷史,珍視中華民族在漫長歷程中確立起來的主體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扎實的文化根基。
三是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安全的治理,構建既順應全球化趨勢又符合我國信息化要求的網絡安全體系,為維護國家認知空間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以更寬廣的視野推動我軍信息化建設,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作戰理論、技術開發、裝備研制和組織領導等層面,構筑認知空間攻防對抗的體系,培養和造就一支能把握認知科學、心理學前沿和軍事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空間 認知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