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守法”的文明
民革中央“精準立法促進社會文明”調研紀實
文明是什么?
扶老人過馬路、不隨地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
不文明又是什么?
在公園景區亂涂亂畫、在室內公共場所抽煙、機動車不避讓行人……
文明抑或是不文明,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標尺。只不過大多數人總是習慣性認為,文明的程度取決于道德的水平,僅此而已。
是這樣嗎?民革中央并不這樣認為。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但近年來卻常常被貼上“不文明”的標簽。我們的文明,究竟缺少了什么?
法治——這是民革中央深思熟慮后給出的回答,也是其啟動“精準立法促進社會文明”調研,并起草出臺“社會文明促進條例(示范文本)”的原因。
民革中央認識到,一方面,中共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穩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成效顯著,以法治促進社會文明大有可為;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等重要論述,也進一步堅定了民革中央圍繞該議題深入調研的決心;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些困擾生活日久,難以根治的“不文明”現象,說到底跟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自然成為民革中央所關心且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
可以說,讓社會文明納入法治軌道,民革中央是認真的。
“向外看”學習成功經驗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日本、新加坡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文明程度很高,得益于其較高的法治水平。相較而言,我國社會文明不彰,其背后正是行為規范剛性缺失、立法不夠精準。
“所以,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那些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的地方,究竟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規,為什么行之有效。”民革中央調研部部長付悅余向記者拿出厚厚一本材料,從去年開始,民革中央開始大量查閱搜集有關資料文獻,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并整理成冊。
經過一段時間的“向外看”,民革中央發現,世界法治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其法治治理一般呈現三個共同特征:建有一套完備而彰顯正義的法律制度體系、市民普遍具有理性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具備公正的法治環境。立法之細、執法之嚴,這是“向外看”帶給民革中央的啟示。
“比如,日本《廢棄物處理法》明確規定個人亂丟垃圾處以5年以下徒刑并罰1000萬日元罰金;新加坡明確40余種罪名適用鞭刑,包括一些輕罪如涂鴉等,且執法必嚴,對外國人也一視同仁;我國香港出臺了《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潔凈及阻礙罪行)條例》、《公共衛生及市政條例》、《香港鐵路附例》等。”
當然,各地情況不同,風俗各異,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樣。為此,民革中央更多遵循成功經驗的學習借鑒,而不是完全照搬他們的做法。
“往里看”找準問題癥結
社會文明的每一步前進,都與法律息息相關。經歷了“向外看”,民革中央迫切想要“往里看”,找準問題癥結。
2016年初,以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為組長的民革中央“精準立法促進社會文明”調研組正式成立。緊扣全面依法治國的脈搏,切中我國發展的實際,一場橫跨12省市的調研由此展開。陜西、山西、四川、上海、吉林、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湖南、江西、福建……誰也沒想到,這場調研會從年初持續到年末,這種規模和力度,在民革中央歷次調研中并不多見。
去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當天,調研組剛剛抵達湖北武漢。“大家都興奮不已,因為《指導意見》的出臺讓我們的調研更具現實意義。”有了“定心丸”,調研組忙碌奔走,充滿信心。
值得欣慰的是,有的地方黨委、政府在法治建設上積極作為,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多好的經驗。“我們了解到,已有深圳、武漢、杭州、青島等多個城市就文明行為立法,走在全國前列。”
不過,調研組很快發現,有些地方出臺的相關條例面臨一些爭議,有的仍被稱為沒有“牙齒”的軟法。“大部分立法確實停留在倡導和鼓勵層面,法律的操作性和執行力缺失。”
在福建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有地方部門負責人提出“如何把握道德與法律的邊界”、“執法機構究竟應該包括哪些單位”等問題,也讓調研組陷入深深的思考:一方面,各地發展情況不同,風俗民情各異,“不文明”突出問題不一樣,所提建議必須有針對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各地遇到的困惑卻有一定共性,比如,地方立法位階較低,不具系統性,地方法規規章“法不責眾”現象時有發生,有地方執法主體不規范,權責不清晰,執法力度大打折扣等。
走訪越深入,調研組越感到課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有的問題被一一記錄,又通過一次又一次座談研討轉化成解決方案。
“開藥方”以法治促文明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是促進社會文明的重要保障。調研中,萬鄂湘多次強調,要把推進精準立法、全民守法與地方立法工作有效結合,以治理陳規陋習、環境保護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突破口,先行先試,積極探索,依靠法治力量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最終,調研組用扎實的工作有力詮釋了什么是“認真”,提交的《關于精準立法促進社會文明的建議》很快得到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
那么,民革中央究竟開出了哪些“藥方”?
針對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國家層面的立法原則性較強而處罰標準較難統一的情況,民革中央提出由省級、市級立法機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進行精細化立法,市級層面處罰標準則應盡量避免彈性和自由裁量。“為什么酒后駕車行為能得到有效禁止?恰恰得益于酒駕入刑立法的精細和處罰標準的明確,消除了執法的自由裁量空間。”
除了在立法上注重精細化和地域性外,民革中央還認為,對于一些不文明陋習,還應明確具體懲戒標準。而法人和社會組織良好的誠信行為對社會文明具有積極引導價值,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是否照章納稅、誠實經營、信守合同、及時履行法院判決裁決,都應作為衡量其誠信行為的具體指標,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記錄,并制定配套正向激勵和反面懲戒措施。
記者注意到,為增強建議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民革中央還專門提出了多條具體路徑,比如由針對市民反映最突出的幾條陋習進行地方立法、通過手機和互聯網技術暢通公民監督渠道、在一定范圍內開展“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示范點評選等,真正實現立體的、全方位的法治建設,以此來不斷提高我國的社會文明程度。
“出菜單”加速地方立法
面對中共中央的重視和社會百姓的關切,民革中央如何做好精準立法促進社會文明的倡導者、推動者、維護者和實踐者?這是調研結束后,每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問題。
社會和法制是民革中央參政議政的重點領域之一,民革中央本身也有這方面的人才智力優勢,本次調研主題又跟法律密切有關。為充分發揮優勢,更好地履行參政黨職能,去年年底,在綜合多方意見基礎上,民革中央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等方面,正式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文明促進條例(示范文本)》的起草工作。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公序良俗,經過反復修改,今年5月,《條例(示范文本)》正式出臺。
記者看到,該《條例(示范文本)》共55頁,近3萬字,含九章一百八十條,分為總則和分則。“過去懲罰不文明行為,需要在不同的法規中尋找依據,不僅麻煩,而且因前后語境不同,難免出現不同的解讀。將這些依據單列出來,不僅便于遵守,也便于處罰。”作為起草人之一,民革中央社法委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希望,《條例(示范文本)》可以為國家和地方立法部門提供借鑒和參考。“它就像一個‘菜單’,各地可根據本地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法律條文,不僅加快了地方立法的進程,也促進了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
一塊石子拋入平靜的湖面,怎會不起層層漣漪?
很快,廈門、荊州、鄭州、長春等地積極采納民革中央建議,在《條例(示范文本)》的基礎上,迅速推動當地相關立法工作開展,有的地方目前已初步形成法規草案,預計年內頒布實施。
“如果每個城市都能夠通過實施相關法律法規,集中解決該地方最突出的不文明現象,那我們的這部《條例(示范文本)》也就真正發揮了作用。”付悅余表示。
立法,其目的是為了引導與規范公民的社會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選擇為社會文明立法,這件事本身就是對文明行為的一種重視、倡導和實踐。可以說,民革中央的這份認真,真正“落地開花”。
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將有更多城市加入到社會文明立法隊伍。更重要的是,在良法的保駕護航下,文明之光將真正照耀我們的生活,走進我們的內心。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革中央 文明 調研 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