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黑車約車平臺收28萬份子錢 負責人夢想轉正成大公司
案情2 夢想“轉正” 創業成為大公司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作為車隊的管理者,劉某只在手機里存儲了車輛的車牌號后3位還有車輛品牌、車型和顏色,他甚至連司機具體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只是按月收大家“份子錢”,有時候現金有時候微信,專職的三百,不經常干的一二百,沒有任何公司規章制度、經營利潤,也沒有賬目、不納稅。
組車隊后,他進行了統一定價,最早時是懷柔城區內不管到什么地方統一價格5元,后來因為油價上漲乘車費用漲到6元,后來在2016年開始統一漲到7元至案發。但如果乘客上了車想出縣城,就自己和司機商量價格,他從來不管。他也從沒有和司機簽署過勞務合同。
干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劉某一度覺得自己就是創業的大公司,甚至成為像滴滴那樣的企業。劉某說,因為沒有出租運營資格,公司掛的是信息服務的證照,但這跟他的營業項目不符,他就給取消了。他也想過到有關部門辦理正規運營執照,但后來也不了了之。
劉某說,前幾年社會上一直在呼喚網約車新政,去年終于新政落地,他聽說滴滴被政府支持,曾被約談過,他也幻想著會有人約談他,把他納入網約車正規渠道,但他沒想到4月28日那天,“約談”他的卻是警察。
■ 追訪
存在安全隱患滋生黑車亂象
“這不是那個‘7元’吧?我用滴滴之前,就打這個來著。”昨天,聽說這個“7元便民車隊”被查,懷柔區居民張女士略顯驚訝,她也知道這些其實都是黑出租,因為打了電話,派過來的都是私家車,有的還是外地牌照。但她說,懷柔本身比較偏遠,本地出租車也少,當地很多人打車就找這個車隊,出門打車都稱“打個7元”。
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事實上,這種“非官方”車隊在郊區并不算新鮮,在2012、2013年左右是“鼎盛時期”。一方面,正規出租車都更愿意到城里拉活,而當地居民對交通便利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打不到正規出租便催生了價格更加低廉的“黑出租”;另一方面“黑車”沒有合法名分,于是便自發組織起來,統一定價,依托調度平臺以實現共存。
“打不著正規的,一個電話,幾分鐘就來了,當時還是挺方便的。”懷柔的董女士說,但自從滴滴打車軟件出來之后,人們也開始淡忘這種出租,“感覺用網約更安全一點吧”。據懷柔法院法官介紹,因為沒有經營資質和審核,這種黑出租雖然方便但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偶有發生搶劫類案件,最后也以追究司機的刑事責任結束,究其原因,“黑出租調度平臺”則是滋生黑車亂象的根源,更需要重點打擊。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黑車約車平臺 28萬份子錢 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