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蔣妥:創新不只是年輕人的事

2017年08月17日 14:37 | 作者:蔣妥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近年來,我國人才強國戰略深入推進,培養選拔人才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思想理念不斷突破,使得越來越多富于激情、富有創造力的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了無可置疑的引領作用。然而,不拘一格用好青年人才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深刻認識到,那些堅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資深科學家們,仍在科技創新的事業上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142618587

徐芑南 圖片來源中國網

近期最直接的例證就是“蛟龍號”載人深潛項目總設計師徐芑南,他以66歲高齡重返工作崗位,77歲評上院士,81歲仍在不斷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歷史。實際上,不獨在載人深潛領域,中國高鐵、航天、青藏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的科技領軍者,也都是在該領域鉆研數十年的老科技工作者。

曾有人形象地把科技工作者的知識架構比喻為大寫的英文字母“T”,以“橫”謂之知識廣度,以“豎”謂之專業深度。的確,沒有豐富的體系化知識儲備,沒有長期的專業實踐積累,在需要做出技術判斷或決策時,往往容易失之淺薄。“橫豎兼備”,便成了我們對理想知識架構的希冀,而要達到這樣“博且精”的境界,大量的時間積淀顯然絕不可少。年屆高齡的“白發”科技工作者們恰恰具備這樣的優勢,這更說明了他們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價值彌足珍貴,也意味要積極發揮“老而彌堅”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們深厚知識積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作用,引領科技創新少走彎路。

要破除戴著有色眼鏡看“老人”的思維,不能因為年齡就對其冷眼相看、將其打入冷宮,對仍有能力創造出色業績的老科學家要為他們向科技巔峰發起挑戰創造更多的機會,給他們各盡其能的土壤;要打破人才評選的“窠臼桎梏”和“條條框框”,突出能力和業績導向,凡是成績出色、作出貢獻的就要給予獎勵,繼續激發其干事熱情;要營造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鼓勵他們以創新為澎湃動力,敢于嘗試、包容失敗,在不斷的創新實驗中充分綻放他們的知識力量。

除此之外,還要在樹立“畢生成一事”的人才培養導向上多多著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才工作“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人才培養,與其他工作一樣,都有其必然規律,只有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才能真正培養出事業需要的人才。尤其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更應該明確這一導向,更應該有“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堅持,這與當前提倡的“工匠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大家耳熟能詳的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躬身科研才有“一個人養活幾億人”的偉大貢獻;屠呦呦數十載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才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無不與“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堅持有著莫大的關系,這也是當下青年人才應有的思想準備,是能夠有所建樹的重要前提。清代詩人袁枚所謂“人才那得如金銅,長在泥沙不速朽。愿公愛士如愛尊,毋使埋渣嗟不偶。”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固然重要,但更應該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樹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良好人才培養導向,引導人才傾注精力于某一領域,真正成為行家里手。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創新 人才 年輕人 科技 蛟龍號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领导玩丰满美女 | 亚洲а∨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 |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亚洲看片在线看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