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香港未來該如何突圍經濟困局?
自1997年回歸二十年以來,香港總體上保持了繁榮穩定,年均經濟增長率達3.2%,財政儲備增長98.5%,外匯儲備增加3.16倍,如今的香港仍是世所公認的最自由經濟體。這些成就來之不易,不過,香港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困局,也絕對不容小覷。
這些挑戰就包括,傳統經濟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
香港未來該如何突圍經濟困局?香港特區政府似乎已經找準了突破口,那就是繼續更加積極并善于借力祖國內地的發展東風,這其中就包括“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
近期,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結束為期4天的訪京行程時就明確表示,香港期待更好扮演在“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的角色,以自身優勢為本,充分發揮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賦予香港的獨特任務和功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首先,香港可以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扮演“超級聯系人”的重要角色。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兼具獨特區位優勢和“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它對“一帶一路”的參與可以是全方位、立體式的。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可為“一帶一路”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作為中資企業國際化的首選跳板,香港可以協助并參與內地企業“走出去”,共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的新興市場。
其次,香港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通過互補錯位發展引領新的經濟增長點。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5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領頭羊”。它們各有特色和比較優勢,若能實現合理分工、功能互補,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一國”之內的世界級經濟平臺。作為大灣區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香港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在國際金融、專業服務和國際聯絡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可以成為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投資人”、“運營者”和“聯絡員”。
最后,香港應繼續強化與內地的傳統經貿聯系。自回歸以來,香港和內地的經貿關系日趨緊密,早已密不可分,其中香港對內地的依賴度更高。如今,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而香港則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作為《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升級重要組成部分的《CEPA投資協議》和《CEPA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香港應把握好這些獨特協議優勢,深化與內地經濟的全面深入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香港目前還面臨諸多社會問題,其癥結在于不少年輕人在住房、就業、成才等巨大壓力下,對于個人前途倍感迷茫,因此經濟發展應該著眼于重建他們對于未來的信心。中央和港府均有意愿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機會和便利,以便讓有著諳熟英文語言和西方文化等傳統優勢的香港青年,能更好地在內地無限廣闊的發展天地展翅高飛。
二十年前,香港初回祖國懷抱,隨即就面臨亞洲金融危機的劫難,不過在中央政府的不遺余力地全力支持下,最終轉危為安。如今的香港已“二十弱冠”,有祖國堅強后盾、有內地大力支持、有夯實經濟基礎、有豐富發展經驗,相信它一定能夠借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東風,實現自身經濟的再起飛!
孫喜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籍獨立時評作家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香港 經濟 內地 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