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馬芙蓉:大醫精誠

2017年08月15日 08:56 | 作者:羅韋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醫生療治的不僅僅是患者身體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的心靈帶來溫暖和慰藉。”

彩C2017-08-15zx801_P_1_521_763_1190_1694

馬芙蓉簡介

北京市海淀區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委員。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耳科疾病的診治,尤其是中耳炎微創手術研究。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副會長,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常委。

愛美,白大褂里邊的襯衣上總要別上一枚精致的胸針;不怕累,趴在顯微鏡前做耳科及側顱底手術最長達15個小時,縫合針線的間距是0.5公分、留線是0.5公分,儼然在完成一件“藝術品”。

傳統,至今仍堅守著上世紀80年代北醫三院耳鼻喉科開辦的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顳骨解剖學習班;不斷創新,正在尋找致聾基因,也正在研究能做耳科手術的機器人。

隨和,是一名有眼緣的醫生,笑容里有藏不住的愛心、真心和熱心;卻不是一名聽話的患者,3年里做了3次大手術,包括癌癥切除手術和開顱手術,出院了也不知道靜養。

這就是馬芙蓉———有著鷹的眼睛、少女的手、獅子的心和鋼鐵般的意志。

是誰鑄就了這樣的一個“鐵姑娘”?是她的父親,一名曾參加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兵;是她的老師,現在80歲了依然工作在臨床一線的醫生;也是她的患者,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這更是馬芙蓉的自我修養,“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還會選擇當醫生。”

醫病,更醫心

耳朵出現問題會有哪些信號?馬芙蓉一一數來:聽力下降、耳鳴、耳流膿、耳痛、眩暈、面癱……

在很多人看來,耳科是一個體檢里可以放棄的項目。“因為誤解,很多患者延誤了病情。”恰恰相反,在馬芙蓉看來,耳朵“細小深藏”,“是一個不好搞的地方,有時候比腦外科還腦外科。”

“耳朵里有3塊聽小骨,是身體里最小的骨頭。”“耳朵里有管我們面部表情的面神經。”……馬芙蓉形容做耳科手術像“繡花”,像在神經上“跳舞”,既要去除病灶,還要保護好那些蜘蛛網般經過耳朵和進出顱底的神經與血管。

中耳炎是耳科的常見病。馬芙蓉做中耳炎手術經驗豐富,遇到過很多高風險疑難病例,“有些中耳炎患者初期癥狀并不明顯,可能只是耳痛或聽力下降。但如果不及時就診,可能會引起顱內嚴重并發癥,有生命危險。”

小李就是這樣一名大學生患者。2016年3月初,他患上中耳炎后,隨便用了點“消炎藥和滴耳液”,后來病情突然加重,被送到醫院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腦膿腫和腦疝,生命危在旦夕。

馬芙蓉立即組織多學科會診和搶救,為患者做了緊急耳科和腦膿腫引流手術。為這名年輕患者今后的職業生涯和生活質量著想,馬芙蓉手術中果斷并創新性地采取措施,避免了既往教科書中強調的大面積顱骨骨板切除緊急治療腦疝的損毀性手術。

還有一名患者,“在長達8年的治療中,耳后面的瘡在當地醫院開了50多次刀,耳后的瘢痕像一塊石板。”據馬芙蓉介紹,“病變不僅累及耳部,還進入耳前的腮腺組織,和面神經粘連在一起,手術稍有不慎患者就會口眼歪斜。”

“一定要徹底切除病灶,防止復發。”馬芙蓉很清楚,她要治病救人,還要“幫助患者去除心病,讓患者真正從恐懼絕望中走出來”。

馬芙蓉做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患者大多是“一老一小”。

與這些生活在無聲世界的特殊群體交流十分困難。遇到“一小”,馬芙蓉會對患者和家長耐心地進行心理疏導,緩解他們對于“失聰”“聾啞”的焦慮;遇到“一老”患者,馬芙蓉會趴在他們耳旁大聲問診,或慢慢地進行文字交流,有時一個患者要花去她看好幾個普通患者的時間。馬芙蓉還時常給外地來的患者加號,所以她出門診那天總是拖班很久。

醫生給病人的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給患者和家屬帶來巨大的希望。馬芙蓉就是這樣的醫生。

十幾年前,馬芙蓉有一名患者是重刑犯。一見面,馬芙蓉就明顯感受到患者“精神萎靡,目光呆滯”。診斷結果是右側中耳膽脂瘤,伴有顱內感染,有生命危險需要盡快手術。

手術非常順利。當天晚上,馬芙蓉去查房時,患者已經從麻醉中完全蘇醒,只對馬芙蓉一個人說了一句話:“我特別餓!”

馬芙蓉回到辦公室馬上給醫院對面的一個餐館打了電話,讓他們“送一盆疙瘩湯,再加2個雞蛋,給35床做手術的病人!”之后拖著一天的疲憊回家。

第二天早晨,警察告訴馬芙蓉,患者昨晚把一大盆疙瘩湯全給吃了。再見到患者時,他說自己家在寧夏,家里有老母親,還有妻子和1個8個月大的孩子,跟馬芙蓉說想出獄后帶著母親孩子來感謝她。

馬芙蓉謝絕了,囑咐他:“年紀輕輕要學好。以后走正道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干正經營生才能照顧家人孩子,做孩子的榜樣。”

在馬芙蓉眼里,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珍貴的,都值得呵護。

無論何地,馬芙蓉也從不忘記自己是一名醫生,該做什么。高鐵上、飛機上……有需要幫助的患者,她絕不會袖手旁觀,第一反應就是要去看看。

馬芙蓉也坦言,有時也會被誤解。問及如何處理病患關系,她只是說,“醫生療治的不僅僅是患者身體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的心靈帶來溫暖和慰藉。”還笑著反問道,“幼兒園的小朋友身體不舒服了,發脾氣了,老師會跟他們計較嗎?”

“患者康復、快樂”,這是馬芙蓉最想要的。今年4月的一天,曾經的一名患者,一個一米九的大個子男生,抱著一捧鮮花找到馬芙蓉,幸福地告訴她,“我要結婚了”,兩個人的合影還被同事們笑稱是“最萌身高差”。

育人,先育德

1985年,大學一畢業,馬芙蓉就到了北醫三院的耳鼻喉科工作,一晃就是32年。科室就是她的家,她就是科室的“大家長”。

返聘回來的75歲的老護士長張平自豪地說,科里的“家文化”在全院是出了名的,每個醫護人員過生日,科里人都會微信送祝福,“誰家有點事需要科室幫助,如果我不告訴馬主任,她還會不高興。”

張迎宏醫生印象里的馬芙蓉是拼命三郎,“每一次生病回歸都比上次更迅速、更兇猛。”她笑言有這樣的師長、領導,她只能一路追。

北醫三院是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馬芙蓉明白自己除了治病還有育人的責任。

自從2002年成為科室主任以來,馬芙蓉已經探索出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辦法。

醫生和學生的早讀已經從2006年開始堅持十幾年了。每次早讀,一人要進行一周要聞的英漢雙語匯報,另一個人要講解最前沿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專業知識。

馬芙蓉認為這是“一個人用功,整個團隊受益的事情”。她說自己已經從這件事里嘗到了甜頭,“醫生和學生的專業知識、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這些,科室還有早交班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平臺、臨床新技術講解等多個學習交流平臺,還經常與院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研討。

科室的醫生們拿回了很多獎狀。但馬芙蓉還想他們做得更好,“變成管理者,能獨當一面。”于是,很多醫生又多了“教學秘書”“科研秘書”等名頭。

北醫三院耳鼻喉科已經連續多年被評為院級教學優秀集體。如果說馬芙蓉把教學看成是科室發展的原動力,那這一動力的根基就是“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的作風”。

馬芙蓉特別注重科室人文精神的培養,她的學生和科室的醫生總是給人留下高素質、吃苦耐勞、踏踏實實的印象。所以,每年還沒等到畢業季就有醫院來“搶”她的學生。

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也是科室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馬芙蓉自己也多才多藝:愛好攝影、唱得了《青藏高原》、跳得了新疆舞蹈,還是醫院干部聯誼會的主持人,活脫脫一個活躍分子。

科里人私下叫馬芙蓉“鐵姑娘”。在家里,馬芙蓉也是“鐵姑娘”。

馬芙蓉8個月大的時候,父親轉業到了陜西省旬陽縣,她聽大人講,當時父親挑著所有家當,母親抱著她,一家三口走到了父親的工作單位……“父親工作很忙,很長時間才回一趟家,因為翻山越嶺要走100多公里山路,單程就要一天。”

十四五歲的時候,馬芙蓉隨父母回陜西關中戶縣老家。父母工作忙,馬芙蓉作為家中老大,每天放學就看著弟弟妹妹們,給他們洗澡洗衣服做飯。馬芙蓉笑說,父親34歲才有了自己,本來是寶貝卻變成了“小家長”。她認為這讓她養成了愛操心的習慣。

同樣是8個月大的時候,馬芙蓉的女兒被帶回老家撫養。因為馬芙蓉當住院總醫師,每天要住在病房值班,一干就是一年。

等女兒1歲7個月大回北京時,已經會說話了。“途經復興門的時候,看到老虎造型的花壇,孩子迷迷糊糊叫了聲‘老虎’。”這是馬芙蓉聽到女兒說的第一個詞,當時她流淚了。

剛跟女兒混熟,又到了分離的時刻。馬芙蓉回憶說場景就跟電影里演得一樣:媽媽陪孩子在火車上玩,快開車的時候偷偷下車,然后孩子沖著窗戶要媽媽,媽媽追著火車跑。

馬芙蓉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忙了一天,回家真的泄了氣。”

而孩子卻格外懂事。有一件事讓馬芙蓉記憶深刻。女兒小學參加《開心詞典》的時候,因為這道題勝出而成為冠軍:人體的平衡器官在哪里?女兒從四個選項里選了耳朵,很驕傲地說:“我媽媽是耳科醫生。”

女兒初中寄宿。高中自己騎車上學,馬芙蓉很少去接女兒。馬芙蓉還記得,女兒放學路上有個路口特別堵,沒有20分鐘過不去。女兒因此練就了一個本領:堵車時快速下車,去快餐店買來晚餐,回車后邊吃邊喂媽媽。回家后娘兒倆就各忙各的。

馬芙蓉說,女兒很獨立。就連大學讀法律專業,現在當律師都是自己選的。

看來,“鐵姑娘”培養了又一位“鐵姑娘”。

編輯:位林惠

1 2

關鍵詞:醫生 患者 北醫三院 耳鼻喉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免费h片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原创国产中文AV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先锋影音欧美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每日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