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朱暉:西方樂壇的華裔指揮家
生活并非享受而是奮斗
絕不浪費一分一毫,包括時間
記者:您曾說過,事業上的成功首先歸功于首任老師──父母的培養。據我了解,您父母并不是從事音樂工作的,您接受音樂教育也不比其他音樂家早。能談談父母對您音樂方面的啟發嗎?
朱暉:我出生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巨港,祖籍廣東省澄海縣。我的父母都是中學教員,一個教英文,一個教中文。母親彈得一手好鋼琴,父親對外國古典音樂、中國民間音樂都有相當修養。每當播放外國古典音樂時,他會利用中外歷史知識為我作講解。他以中國古典詩詞對照外國古典音樂,肖邦作品中凄婉浪漫的情感,很像李后主的“亡國之音哀以思”,都有一種生死之戀、國破家亡的傷感;莫扎特作品描寫大自然的雄偉氣勢,很像李白的山水詩;舒伯特作品中流露的感情常有陶淵明作品中追求的“采菊東籬下”那種悠然自得。這些話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記者:他們是怎么發現您的音樂天分的?又是如何培養您的?
朱暉:我五六歲時,媽媽帶我到朋友家欣賞家庭三重奏音樂會。回家后,我從椰樹葉做的掃把上抽出幾根棍當小提琴,模仿大人拉琴的姿勢,邊拉邊唱。媽媽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不久,父親從新加坡出差回來,給我帶回一把兒童小提琴。當時巨港很難找到提琴教師,父親買來一本自學小提琴的英文書,按照書本指導我。
為了測驗我的聽覺,父親別出心裁,將我的眼睛蒙住,讓我聽汽車喇叭的聲音來辨別汽車行駛的路線。為了鼓勵我,父親還在房間里掛了六位偉大音樂家的像片,加深我對音樂大師們的敬仰。
11歲時,家人把我送到新加坡讀華僑中學。16歲時,我通過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海外學生評鑒,獲得第八級(最高級)文憑。父母又節衣縮食送我去英國學習。我深知父母付出的艱辛,所以給自己立下人生座右銘──生活并非享受,而是奮斗。
記者:從小離家求學,對一個孩子來說很苦。
朱暉:在新加坡的學校里,學習與練琴幾乎是我生活的全部。我怕練琴干擾別人,就把自己關在汽車房,一練就是兩三個小時。剛到英國時我只會簡單的英語,我一邊擺著一本英漢大辭典,一邊攤開書本,把生詞翻譯出來,再把句子串起來讀一遍,天天讀,不間斷地讀,持之以恒讀完一本書,生詞也就見少。我沒有假日,也沒有玩樂。同學約我去跳舞我都婉拒。我不會跳舞,說出來沒有人相信。學音樂的哪有不會跳舞的?可那時我真的沒時間學。我的生活也很節儉,自己煮飯,自己洗衣服,不抽煙不喝酒,絕不浪費一分一毫,包括時間。
編輯:梁霄
關鍵詞:朱暉 西方 樂壇 華裔 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