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麻雀學校”看農村教育城鎮化

2017年08月04日 16:15 | 作者:郭強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對所有國家來說,發展普及中小學教育都是現代化的基本舉措。中國也是如此。20世紀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發展小學教育,1949年之后小學教育特別是農村小學教育更是得到了迅速普及。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致力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一村一小學、一鄉一初中”的義務教育格局,到1996年基本實現了村村有小學的目標。并且,在政府財力、農民財力都不充裕的情況下,農村中小學校舍實現了由土坯房向磚瓦房的歷史性飛躍,鄉村小學實現了民辦教師為主向師范畢業生為主的歷史性飛躍。

然而,在農村中小學普遍實現兩個歷史性飛躍的同時,鄉村中小學教學質量卻沒有同步飛躍,鄉村中小學生開始越來越大規模向城鎮自主轉學,大量中小學特別是鄉村小學生源逐年萎縮。

在此背景下,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隨后,農村中小學掀起撤點并校浪潮。到2012年,據稱三分之二的農村小學已消失。

爭議也由此引發。有人說撤點并校增加了家長負擔,影響學生交通安全,導致城鎮中小學普遍出現了巨型班、巨型校問題,甚至有人激烈批評說撤點并校“違背教育良知”。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

如今5年過去了,爭議再起。停止盲目撤點并校并沒有阻止鄉村學校的生源流失,反而出現了更多的學生不足10人的“麻雀學校”——甘肅一省就有3000多所。而且,全國大部分保留下來的鄉村小學根本無法保證每個年級有一個足額的班,多數教學點復活了“復式班”,教學質量無法保證。

今天,我們應該站在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面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高度來看待影響億萬家庭、億萬人生的鄉村中小學存廢問題。

對農村教育要實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

關于鄉村學校撤并問題,從道德角度鞭笞甚至扣政治帽子,都是不足取的。無論是講政治、講良知,還是講公平、講效率,我們都不應該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而應該換位思考,去看看鄉村學校生源加速枯竭的潮流為什么擋不住。

有人說,鄉村學校學生流失是因為撤點并校,這不是事實。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生流失在先,學校先變成“麻雀學校”后,政府才對其撤并的。

有人說,鄉村學校學生流失是因為作為公共服務的教育不公平,農村學校質量差,學生才流失的,這不是真相。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鄉村學校的軟硬件條件都在不斷升級,很多學校生均校舍、生均經費、師生比都大大超過城鎮學校。

有人說,鄉村學校學生流失是因為地方政府不作為,不禁止農村孩子進城讀書,這個道理講不通。為什么要為保證鄉村學校生源而禁止農村孩子進城讀書?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而且,假若地方政府真的禁止本地城鎮學校招收農村生源,就一定能夠保證農村學校被填滿嗎?

實事求是地說,農村孩子涌向城鎮求學,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產物。

首先,城鎮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過程。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在這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城鎮化也逐步提速,如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逼近60%。按照人口流動的一般規律而言,教育的城鎮化最低也應該達到60%。

其次,東亞地區老百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領先全世界,家庭為教育支付更多成本的意愿也最強烈,相應地讓自己孩子進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和行動也最強烈。這是東亞地區無法遏制的擇校熱、補習熱的文化根源。東亞地區的城鎮化過程中,教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子女進城上學促使父母提早決策進城安家。

中國作為東亞文化的本部,自然不會例外。家長競相把孩子送到城鎮更好學校讀書,為此付出各種或明或暗的巨大成本。社會調查顯示,許多地區20%到50%的農村家長為了孩子在城鎮租房陪讀。任何人都不應該輕視更不能歧視這種淳樸而堅定的教育信念。

第三,爭議中有一個吊詭的重要問題一直沒有被充分認識。在農村中小學硬件條件飛躍、質變,生均成本高于城鎮,教師普遍師范專業、考選上崗的情況下,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為什么不能有效提高,或者不能令家長、學生、社會滿意?這其中的根本不是硬件問題,不是教師水平問題,而是教師積極性不高。農村學校的新一代教師都是大中專畢業,有城鎮戶口,絕大部分都在城鎮安家生活,對于這些人,要求他們扎根農村,特別是越來越空心化的農村,連村里的年輕人都走完了的農村,很難。

對此,有人喜歡唱高調,認為老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應該如何如何。這個觀點難以令人認同。教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公平正義,如果尊敬老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那就更應該為老師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教師是教學質量之本,創造條件讓老師兼顧工作與生活,提升老師的職業尊嚴與積極性,對鄉村學校老師而言,把他們調動到城鎮學校就是最大的激勵。

從“三個面向”看農村教育城鎮化

當然,肯定農村教育城鎮化,絕不是說現在的農村教育城鎮化沒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農村教育城鎮化的問題比成就更大。

首先,教育領域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出現偏誤。現在的教育均等化重物不重人,按傳統鄉鎮、行政村的區劃進行投入,導致農村地區校舍大量空置,而縣城學校擁擠不堪,七八十人的大班額非常普遍,百人以上的巨型班也不稀奇。很多縣市,農村學生進城現象已經持續多年并且愈演愈烈,但是一些地方寧肯搞房地產搞到庫存嚴重的程度,也不肯根據學生數量建設學校。

這種現象背后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對象是人,服務要隨人走,經費要隨學生走,學校要隨學生走。地方政府應切實把農村教育的投入重點轉向農村教育城鎮化,轉向進城讀書的農村學生,確保進城學生有學上、上好學,家庭負擔不增加,食宿交通有保障。

其次,教育城鎮化跟不上人口城鎮化的步伐。縣域城鎮學校學生擁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相當多的農民工子女不能隨父母流動,只能以留守兒童身份在老家城鎮讀書。

如果農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得到真正落實,縣域城鎮學校的壓力將大大緩解,農村教育城鎮化將實現巨大飛躍。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優先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進城讀書,是對一代人負責,是對歷史負責,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成敗優劣,應該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優先的位置上予以決斷決行。

第三,教育理念的含混,影響了對農村教育城鎮化的態度。教育理念決定教育體制和教育行為,但是近些年來教育理念先后陷入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之爭兩個泥潭,激辯如何拉車,忘記抬頭看路。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就是中國教育的宗旨,就是中國教育的方向,就是中國教育的核心理念。立足“三個面向”看農村教育城鎮化,就不會猶豫、搖擺。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農村人口絕大部分都要城鎮化,農村孩子當然也要城鎮化,農村教育當然也要城鎮化,而且立足“三個面向”,立足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農村教育城鎮化應該先走半步,用教育的現代化拉動國家的現代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育 農村 城鎮 學校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电影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精品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