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怎樣的企業才真正稱得上“獨角獸企業”
小米、滴滴出行、美團點評、摩拜單車……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的《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達到131家,其中65家在北京。
所謂“獨角獸企業”,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創辦時間相對較短的企業。很顯然,將小米、美團等稱為“獨角獸企業”,是名副其實的。而小米,則可稱之為超級“獨角獸企業”。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新興企業、“另類”企業,能否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完美融合。
眾所周知,按照傳統企業發展規律,一家企業,要想做到估值10億美元以上,需要花費多長的時間,可想而知。即便是高科技企業,有時也很難達到“獨角獸企業”的標準,更多情況下,10億美元可能是一個永遠也實現不了的夢。但是,從近年來的情況看,“獨角獸企業”已不僅僅出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也頻頻出現。尤其是中國,已成為“獨角獸”企業新的爆發地,“獨角獸企業”已成明顯增長趨勢。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獨角獸企業”爆發的現象?為什么中國也能夠成為“獨角獸企業”的新爆發地?創新,無疑是“獨角獸企業”誕生最核心的因素。沒有創新,就不可能誕生“獨角獸企業”,即便僥幸誕生,也很難維持下去。譬如一些依靠市場炒作產生的企業,往往生命力都很短。但是,創新也不是一個名詞,而必須有具體的載體做支撐,有具體的條件去滿足。
技術無疑是“獨角獸企業”誕生最基礎的條件。如果沒有技術,特別是引領行業和市場的技術,就不可能出現“獨角獸企業”。事實也是,在美國,6成以上的“獨角獸企業”都分布在以硅谷為代表的加州,在中國,則有近一半分布在北京,其中,中關村是主戰場。而加州和北京,硅谷和中關村,無疑是創新元素最多、技術氛圍最濃的兩個地區、兩個載體。所以,不管外部條件怎樣變化,也不管外部條件怎么優越,沒有技術,“獨角獸企業”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技術是“獨角獸企業”誕生的基礎。
有了技術,只代表有了誕生“獨角獸企業”的基礎。“獨角獸企業”到底能否誕生,何時誕生,前景如何,互聯網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年來,所以“獨角獸企業”不斷涌現,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和運用。要知道,互聯網本身就是創新的成果,也是創新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僅互聯網企業自身可以成為“獨角獸”,與互聯網結盟、科學利用互聯網技術、充分使用互聯網帶來的影響,也是“獨角獸企業”誕生非常重要的力量。杭州能夠成為“獨角獸企業”比較多的地區之一,就是因為有阿里巴巴的存在,有電子商務、電子平臺等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作為“獨角獸企業”基礎的技術,為什么與市場的距離那么遠,而互聯網也不是今天才普及的,為什么沒有能夠較快地帶動“獨角獸企業”的快速形成,是因為還缺一個重要元素——資本。因為,光有技術和互聯網,而沒有資本的介入,發展的速度就會很慢,產生“獨角獸企業”的概率就會很低,技術轉化成生產力、互聯網轉化成市場影響力的效率就不會很高。正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資本大量進入到新經
如果說技術是“千里馬”的話,資本才是“獨角獸企業”的“伯樂”,互聯網則是“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最有效紐帶。有了“千里馬”和“伯樂”,又有了紐帶,技術與市場的距離就越來越近了,技術轉化成生產力的條件也就基本具備了。所以,也就有了產生“獨角獸企業”土壤,有了形成“獨角獸企業”的空間。
這也意味著,“獨角獸企業”的形成,是離不開互聯網與資本的。中國能夠出現“獨角獸企業”這種經濟新現象,并呈現快速向上趨勢,與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以及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但是,“獨角獸企業”的快速形成,能否真正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呢,則是一個需要冷靜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要知道,無論是互聯網還是資本,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都面臨風險和再創新的問題。如果一家企業,只注重概念炒作、只注重資本引入,而不注意風險防范和技術更新,仍然難以成為新的經濟動能。如樂視,就成了一個反面典型。原因就在于,太過在乎概念炒作和資本運作,而忽視了技術創新。也正因為如此,“獨角獸企業”能否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還得靠技術創新、靠腳踏實地地去做企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資本和互聯網,但決不能過度依賴資本和互聯網,而必須把技術、互聯網、資本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并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只有這樣,“獨角獸企業”才能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不然,也會成為泡沫。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獨角獸企業 企業 互聯網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