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高考命題40年:從單一選拔到指導教學服務社會
變化背后是對公平、效率、多元選材的探索
高考試題命制的顯性變化背后,蘊藏著什么樣的價值主線?在采訪中,記者對幾個關鍵詞印象深刻:以人為本、凸顯公平、注重效率、多元選材。
“以人為本體現在分省命題、舉行春考、設立會考、多軌招生等多種嘗試,力求給考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使考生能通過高考充分認知、展示自我,充分發展、實現自我。”華中師范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王后雄介紹。如為了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在1999年啟動的春季高考改革。如為了照顧教育的地區差異,高考還進行了分省考試命題改革的嘗試。
再如對效率的探索。1985年,我國的高考標準化改革由廣東省率先試驗,當年進行英語、數學兩科的標準化考試試點,到1988年,這項改革試驗擴大到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這5個學科,英語科則擴大到全國17個省市區,涉及100萬考生。1989年全國推行。“標準化考試改革,要求根據統一、規范的標準,對考試的各個環節包括測試目的、命題、施測、評分、計分、分數解釋等都按照系統的科學程序組織,從而嚴格控制誤差。這項改革既有公平的追求,也有效率的提高。”王后雄和安徽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詹先君分析指出。
當然,效率還體現在高考科目設置的改革,有專家介紹:從1977年至1984年的大文大理(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到1985年至2000年的兩考(高考和會考)并置,再到2001年至今的“3+X”組合,高考考試科目在數量上一直走“精簡路線”:由6科或7科到“3+2”“3+1”,到“3+3”。2014年,上海、浙江兩地啟動新一輪招生考試綜合改革,也是旨在進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加快分類考試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考試招生模式。
于涵介紹,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落實這一綱領性文件,也依據這一綱領性文件,2016年教育部考試中心開始探索構建“高考評價體系”框架。通過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以及“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其中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16年達到42.7%,由大眾型逐漸轉變為普及型等教育環境的變化也反映在高考評價體系中。
(程正坤參與采寫)
編輯:梁霄
關鍵詞:高考 命題 指導 教學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