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潘玉蓮:我最大的心愿是看著孩子們都成為優(yōu)秀的人
“這族、那族,我是團結族”
在“愛心小課堂”附近開便利店的熱依汗姑·亞森,與潘玉蓮相識20多年了。“潘阿姨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就像親媽媽一樣。”她告訴記者,每次遇到困難,都會到潘玉蓮那里傾訴。去年6月份,她的便利店被盜,進貨的周轉資金沒了著落。得知這一情況,潘玉蓮拿出2000元錢交給她:“低頭走路看得近,抬頭走路才看得遠,一定要往前看。”一剎那,感動的淚水從她心底涌來。
潘玉蓮長年開辦免費“愛心小課堂”,可她的生活十分拮據(jù)。她和兒子、孫女一家三口,主要靠低保金生活。這位慈祥、平和的老人經歷頗多坎坷,丈夫早年去世,唯一的兒子患有半身不遂。年輕時,潘玉蓮干過泥瓦工、當過俄語翻譯、從事過餐飲生意,曾遠赴西藏普蘭縣務工。
在潘玉蓮眼里,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我吸收了漢族、維吾爾族兩個民族的養(yǎng)分,有一種力量。”潘玉蓮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無論哪個民族,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幫一把。”她說,“這族、那族,我是團結族”。
“愛心小課堂”成了潘玉蓮弘揚民族團結的載體,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內容不時成為課堂主題。今年48歲的吾拉音木·卡德爾父母去世早,在他12歲時就認識了“潘媽媽”。“潘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一直澆灌著他的心靈。民族團結的種子從小就深深根植他心中。長大后,吾拉音木·卡德爾總是樂于助人,兩年前翻修了潘玉蓮一家的房子。“潘媽媽為維吾爾族孩子成長付出了心血,令人感動。”他動情地說:“鄰里之間、各民族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大家才能共同過上好日子。”
有鄰居看潘玉蓮開辦“愛心小課堂”不易,就悄悄地在她枕頭底下放了一筆錢,可被潘玉蓮發(fā)現(xiàn)后還了回去。“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他們是我的孩子,如果你有閑錢,就用來買一些學習用具吧。”
“這些年,黨和政府千方百計為辦好‘愛心小課堂’創(chuàng)造條件,雖然年紀大了,但我更有干勁了。”2013年底,潘玉蓮所在的新市區(qū)社區(qū)專門為她騰出一間辦公室作新教室,還重新裝修、添置了課桌椅,如今能容納40多個孩子學習。
最近,潘玉蓮被評選為首屆“感動喀什”十大人物之一,引起廣泛反響。“潘玉蓮老人的精神,值得各族群眾學習。”疏勒縣委書記董建表示,縣委、縣政府專門下發(fā)文件,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潘玉蓮的先進事跡。
傍晚的陽光依然熾熱,潘玉蓮站在三尺講臺,孩子們清脆、整齊的童音在教室回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著這些孩子都成為優(yōu)秀的人。”潘玉蓮說,只要身體允許,就會將“愛心小課堂”一直辦下去。
夕陽正美,南疆山水染余暉。(喬文匯)
編輯:梁霄
關鍵詞:潘玉蓮 孩子 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