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深圳定位

2017年07月04日 10:19 | 作者:郭萬達 |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深圳作為一個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其定位與功能從來都是與國家戰略緊緊聯結在一起。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國家戰略部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點,是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地位與功能的重大舉措,是新時期國家重大的戰略部署。

1848627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圳應努力踐行開放、協調、創新、綠色、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定好位,謀好局,主動融入大灣區,積極對接大灣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推動港澳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更緊密地融合發展。

一、 粵港澳大灣區與開放發展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目前,全世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大灣區,分別是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日本的東京灣區。這三大灣區是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既是財富的集中地,也是人才的集中地。實際上,相比于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無論在人口聚集度還是經濟規模上都毫不遜色,現擁有人口近6000萬,面積5.6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并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年航空客運量超過1.1億人次,是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灣區城市群,代表國家參與世界上的灣區經濟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港澳納入進來,成為中國最開放的一個城市群。港澳實行“一國兩制”,既有“一國”的便利,又有“兩制”的優勢。港澳是世界上典型的“自由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又是單獨的關稅區,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內地城市不可替代的。香港是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澳門是世界著名的休閑旅游中心,是中葡商貿合作的重要平臺,港澳廣泛的國際網絡、中西融合的文化都有利于推動國家對外開放,并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把港澳納入進來,意味著港澳與內地城市的合作與融合將更加廣泛和深入,“開放”和“國際化”將會是這個城市群的一個鮮明特征。

粵港澳大灣區的愿景,是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尋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生產要素實現自由流動的路徑方法和制度安排。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開放的灣區,可以在為“一帶一路”提供資金、人才、專業服務支持的過程中,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整合要素資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深圳作為我國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經濟特區之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過37年的發展,深圳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具有一定的地位;深圳又是國家重要的外經貿大市,一大批企業已經“走出去”,在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發展中可以更好地發揮好作用,通過與香港、澳門深度合作,與灣區其他城市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產業和城市功能分工,為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

二、 粵港澳大灣區與協調發展

長久以來,珠江口東西兩岸一直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東岸聚集了經濟總量的六成以上,而西岸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產業和人口聚集度也較低,東西兩岸差異的趨勢還一直在擴大,這極大地限制了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造成這種不協調、不平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交通基礎設施,一直沒有形成物流人流方面的高效互動,西岸無法像東岸一樣承接香港、深圳的產業轉移和經濟輻射,失去了很多吸引技術、資金和人才等經濟社會資源的機會。近年來,東岸的城市受土地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制約,迫切需要加大與西岸城市合作的力度。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將實現基礎設施的進一步聯通,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將有利于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發展。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重要基礎設施的落實,將改變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溝通困境,深圳將成為深莞惠、珠中江和廣佛肇三大城市組團之間的重要連接點,成為珠江口兩岸三大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的重要轉換節點。珠江口兩岸交通基礎設施的改變,將使深圳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使深圳在大灣區中獲得更大的市場和腹地。

什么樣的空間形態最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協調發展?有關大灣區的空間形態,最近有很多的研究,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觀點,比如“層級劃分法”,即把粵港澳大灣區按照核心層、外圍層、輻射層構成的三個層級劃分;比如“軸線劃分法”,即把粵港澳大灣區劃分為中軸、東軸、西軸三個軸線;還有“核軸劃分法”,即把粵港澳大灣區劃分為核心區、軸線區和中心區。無論哪種劃分方法,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協調發展,就要摒棄長期以來在大灣區內存在的“龍頭之爭”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是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大障礙。在互聯網時代,區域網絡都是多中心,爭論誰是中心沒有太大的意義。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多中心”的城市形態,應打破行政區劃,按照大都市圈發展的規律進行規劃,才能實現都市圈的“有機增長”和“都市群落”,才能形成區域合作的“利益共同體”。

深圳要當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的促進派,要帶頭探索大灣區都市圈“利益共同體”的體制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中,深圳要處理好與廣州的功能分工的關系,共同建設好廣深科技走廊;不僅要與香港深化合作,共建港深都市區,而且要加強與澳門的合作,使深澳合作成為聯結珠江口西岸和東岸都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不僅要推動深莞惠的一體化發展,而且要形成“3+2”的都市發展群落,帶動河源、汕尾的發展。

三、 粵港澳大灣區與創新發展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是最具有“創新氣質”的,是世界重要的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航運物流和制造業中心,擁有比較完備的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可以實現從理念、籌資、研發、制造、產業化等“一條龍”的創新全過程,在未來大灣區發展中,將成為具有活力的、創新的科技型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核心區域,表現出領先的創新能力。大灣區是全國制造業的重心所在,也是制造業率先實施創新驅動、走向智能高端制造的先發區域。大灣區內有較多的國際一流大學、國家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等基礎研發機構,匯聚了眾多國內、國際高端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基礎資源。特別是香港的大學,在國際排名中都是比較靠前的。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16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香港在全球排名第14,在亞洲排名第3,僅次于新加坡和韓國。粵港澳大灣區專利授權數占全國比例為15.3%,超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在美國的占比。

粵港澳大灣區應成為全球科技產業創新的中心,在全球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中起到引擎的作用,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策源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快推進,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深入發展,創新要素和跨國資源流動愈發活躍,開放融合創新已是大勢所趨。港澳的自由經濟、開放市場和國際網絡,為灣區吸引和連接世界科技人才、企業和資金,創造了便利條件。大灣區要成為全球高端科技資源的匯集地,就要發揮港澳在科技資源“超級聯系人”的優勢,建設跨境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對接世界創新要素,融入世界創新系統,成為國際化水平極高的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地。

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市,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深圳已經涌現出一批領先世界的創新型企業,包括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華大基因、大疆等,這些企業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占全國的一半,接近韓國的申請量,這些企業作為“知識外溢”的傳播者,在大灣區的創新驅動中,將發揮帶動作用。深圳在政策創新、能力創新、產業創新、開放創新、機制創新等方面為全國探索了很多經驗:如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設立科技基金和財政扶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營造開放創新、合作創新的良好創新環境,吸引國際科技公司入駐深圳;實施“孔雀計劃”、人才安居工程、住房租房補貼政策、留學生創業支持計劃等,吸引高端創新人才向深圳匯集,這些改革措施同樣對大灣區其他城市有所借鑒,形成“政策外溢”效應。

四、 粵港澳大灣區與綠色共享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的愿景之一是要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共建優質生活圈,實現綠色共享發展,使大灣區內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所有居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六年前,在國家的“十二五”規劃中就已經提出:“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加快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步伐。” 在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地明確提出:“支持共建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2012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編制發布《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提出大珠三角地區共同構建一個綠色、宜居、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為區內居民提供潔凈、舒適、便捷、高效、人本的優質生活環境,打造優質生活圈,提升大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

城市群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中的重要形態,其目標是要形成高效通勤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建設19個城市群,規劃的內容既有空間、又有產業,也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體制機制,基本上是一個綜合性的規劃,超出了經濟和產業規劃的內容,其中,“綠色城市”是城市群規劃的一個重要的目標。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優質生活圈,就應特別注重大灣區的生態環境和流域治理。

人們一般的印象,世界上的灣區,無論是大灣區,還是一些小灣區,房子都比較貴,為什么?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是環境優美、出行方便、居住舒適的地方。住在灣區里,不僅居住環境好,空氣清新,綠色環保,而且宜居宜業,生活在灣區的居民綜合幸福指數比較高。

深圳是綠色發展的典范城市。“十二五”期間,深圳PM2.5濃度從4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9.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數由年112天降至35天,深圳將綠色低碳融入城市規劃、產業政策、建筑設施、交通運輸等各方面,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的激勵制度和政策體系,對大灣區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總之,粵港澳大灣區對深圳未來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深圳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服務和支撐的同時,也使深圳在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動力和新的發展空間。

【郭萬達,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灣區 大灣 粵港澳 創新 深圳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一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少妇 | 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