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大收藏家張伯駒 畢生精品捐故宮
鹽業銀行這個提款機,是他后來成為大收藏家的重要保障
我們在這里介紹張伯駒在詩詞、文化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想說明,他是一個合格的傳統文人。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大收藏家,光有文化那可不行,要想成為收藏家,除了有一定的文化儲備以外,還必須要擁有相當多的財富,簡單地說就是必須要有錢!
大家知道,書畫文物收藏是需要大量的金錢做基礎的,張伯駒開始收藏書畫的時候才30歲,那么這個年輕人怎么會擁有這么多財富呢?張伯駒出生于一個鐘鳴鼎食之家,他的父親張鎮芳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鹽業銀行負責人。
說到張家的發達,就不得不說鹽業銀行。1915年,鹽業銀行在北京成立,由曾經長期擔任天津長蘆鹽運使的張鎮芳出任總經理。張鎮芳十分擅長理財,很快就把鹽業銀行經營得紅紅火火。后來,鹽業銀行由官辦改為商辦,張鎮芳就占有大部分股份,成為鹽業銀行的大股東。在民國期間,中國銀行界有著名的北四行。哪四行?分別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和鹽業銀行,這四行是當時享譽全國的中資銀行,其中以鹽業銀行的資金最為雄厚、業務最為寬廣。大家可以想象,鹽業銀行這個提款機,是張伯駒后來能夠大批收藏和搶救珍貴書畫的重要保障。
成為收藏家,光有文化和財富就行了嗎?我們可以斷定地說,這還不夠,因為在清末民國時期,比張伯駒富有的還大有人在,那么為什么獨獨只有張伯駒能成為青史留名的收藏大家呢?因為張伯駒除了醇厚的文化修養和足夠多的財富儲備之外,他還擁有一份熱愛生活、信而好古的情懷。
駁了杜月笙面子的京劇大家余叔巖甘愿為他出演配角
在生活中,張伯駒就是一個有情懷的人。眾所周知,張伯駒多才多藝,除書畫收藏以外,他還愛好詩詞、琴棋、戲曲,尤其在京劇藝術上也取得很大成就。他從7歲就開始看戲,看的第一出戲就是楊小樓的《金錢豹》。楊小樓是京劇武生泰斗,在民國期間,享有“國劇宗師”的美譽。
張伯駒不僅愛看戲、喜歡票戲,而且他還喜歡粉墨登場,后來成為余叔巖余派的重要傳人和戲曲理論家。大家知道,余叔巖是京劇老生泰斗,他出身于梨園世家,他的祖父就是有京劇祖師爺之稱的余三勝。余叔巖因身體多病,極少收徒弟,一生只收了孟小冬和李少春等幾個入室弟子。
與孟小冬和李少春相比,張伯駒只是一個票友,那么他又是通過什么渠道跟余叔巖學戲?他又怎么會成為余派藝術的重要傳人的呢?原來,余叔巖除了唱戲之外,還醉心金石書畫,非常喜歡和文化人交往。張伯駒傾慕余派唱腔,余叔巖也喜歡張伯駒這樣有文化會思考的讀書人,二人志趣相投,成為相交一生的好友。
1937年春,張伯駒40歲生日,他準備舉辦一場京劇堂會給自己祝壽,當時正趕上河南老家旱災,張伯駒臨時決定把堂會改為賑災義演。義演的劇目是《空城計》,張伯駒出演諸葛亮,楊小樓、王鳳卿等京劇名伶助演,尤其是體弱多病已離開舞臺的余叔巖,也答應出演配角王平,這是令戲迷們萬萬沒有想到的。為什么呢?余派粉絲都知道,余叔巖是京劇界比較有個性的人,即使在身體好的時候,一般的堂會戲也極少參加。比如1931年6月,上海灘青幫幫主杜月笙家祠堂落成,當時杜月笙已是上海灘黑白兩道的風云人物,在大上海,可以說他的手沒有伸不到的地方。杜家祠堂落成典禮時,就連蔣介石都親送匾額“孝思不匱”祝賀,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上海市市長張群等要人也都送了賀禮。當時,杜老板還盛邀京滬兩地京劇名角唱堂會,只有余叔巖是再三邀請也不答應。杜月笙惱羞成怒,讓人給余叔巖帶話,也可以說是最后通牒,他是怎么說的呢?如不去,此生休想再到上海灘。
編輯:楊嵐
關鍵詞:大收藏家張伯駒 畢生精品捐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