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吳思遠:在內地影壇書寫“第一”
原標題:吳思遠:在內地影壇書寫“第一”
人物小傳
吳思遠,生于1944年,香港資深電影人、思遠影業集團董事長、UME影院管理集團董事長、香港“太平紳士”。1966年踏入電影圈,1972年因執導影片《蕩寇灘》而聞名,曾出品《黃飛鴻》系列、《新龍門客棧》、《醉拳》、《青蛇》、《宋家皇朝》等影片。
吳思遠獲得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在上海虹口區一家酒店大堂見到吳思遠,這位叱咤香港影壇近五十年的鼻祖級人物,沒有助理,不帶隨從,親和得就像一位鄰家爺爺。時值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他本來在浦東召開一場有關中國巨幕的董事會,趁著晚飯間隙,專程趕來,愣是擠出了這次訪談。
三七分背頭,梳得一絲不茍,銀框眼鏡,米色西裝,上海出生的吳思遠“老克勒”范兒十足。采訪中,他不停招呼記者喝水,頗有香港的紳士作風。
酒店里的客人行色匆匆,沒有人注意到,這位老先生乃是香港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曾一手發掘出徐克、成龍、劉德華、周星馳等大明星;他還是UME影院管理集團董事長,在內地擁有37家影院。
今年73歲的吳思遠,走起路來,膝蓋彎曲得厲害,但他仍然在為中國電影不停奔走。有人說他傻,一直幫別人忙前忙后。他卻說,甘愿做電影界的活雷鋒,“我一生做電影,從中得到名、得到利,沒有道理不為中國電影做點事。”
“香港電影未來的前途,一定在中國內地”
吳思遠出生于上海,14歲隨家人移民香港。上世紀70年代末,已是香港著名制片人的他重回內地。那時距今,已有近40年。
很久沒有回到故鄉的吳思遠分外激動。他參觀了北京和上海的制片廠、電影院,發現當時內地的電影制作和放映都比較落后。他問了好多朋友,都說已經十幾年沒進過電影院了。
當時的北京電影制片廠正在拍攝《小花》,吳思遠問劇組:“你們一天拍幾個鏡頭?”“我們一天拍四五個鏡頭。”劇組人員反問,那你們呢?“我說我們一天拍五六十個鏡頭,他們就嚇了一大跳。”在吳思遠的印象中,當時內地拍攝電影,無論是打光,還是鏡頭設置,都還是從前那套老路數,非常落伍,拍一部電影要耗費很長時間。
當內地電影業尚屬落后時,吳思遠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香港電影未來的前途,一定在中國內地。“第一,如果沒有內地市場,香港電影的發展會很有限。第二,我們缺乏拍攝場地,我們拍武俠片,拍到最后,發現香港郊區都起高樓了,沒有地方取景了,怎么拍?如果跑到臺灣拍,來來去去也就是那幾個地方。”而在內地,不僅有廣闊的電影市場,還有千姿百態的大好河山。
拍攝于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被許多觀眾看成武俠片的巔峰之作,也是改革開放后香港電影人在內地拍攝的第一批影片之一。作為該片出品人,早在投拍之初,吳思遠就暗下決心,一定要來內地拍攝。幸運的是,當時內地已經成立了合拍公司,當時的政策是,香港電影公司來內地取景拍攝,必須要有一個對口單位。吳思遠便找到當時的瀟湘電影制片廠,成功拍攝完成。
《新龍門客棧》在地處大漠的敦煌一帶拍攝,條件非常惡劣。大風一來,遮天蔽日,大家都沒地方躲,只好手牽手面對面靠在一起,用背阻擋沙塵。一陣風過去,嘴巴、鼻子里全都是沙子。一天的拍攝結束后,回到簡陋的賓館洗澡,怎么洗都洗不干凈。“后來拍完后回到香港,好長一段時間,身上不知道從哪里就會掉一些沙子出來。”吳思遠說,盡管條件艱苦,但整個劇組都覺得很興奮,從未見過的沙漠景觀讓他們大開眼界。
香港電影人和內地電影人的合作,當時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新龍門客棧》主創全部來自香港,內地電影人僅在布景、服裝方面給予了一定幫助。一開始,雙方的磨合不太順利,許多內地工作人員不習慣香港高效的拍攝速度,不過隨著拍攝的深入,也就慢慢適應了。此后,吳思遠又跟上海電影制片廠合拍了《青蛇》,跟北影廠合拍了《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這股由他帶動起來的合拍片風潮,逐漸聲勢浩大。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吳思遠 香港 電影 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