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光盤行動”4年 剩菜剩飯仍難免
■ 背景
我國每年浪費1700多萬噸食物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每年食物浪費可達13億噸,由此造成的損失在發達國家約為680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為3100億美元。
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存在的食品浪費問題,聯合天津、河北等相關協會,發出“綠色餐飲、光盤行動”的倡議。活動倡導在餐廳擺放“適量點餐,剩餐打包”的提示牌或宣傳畫,提醒消費者適量點餐;提供免費打包服務,引導消費者剩餐打包;有條件的企業提供“小份菜”,積極開展外賣和就近送餐服務。
“比如便宜坊,作為行業會員,推出顧客光盤就打九折的優惠活動。”上述負責人說。便宜坊(幸福大街店)經理趙彬也表示,自2013年首提光盤行動以來,就實行這項活動。“還是能激起顧客光盤的積極性,不少顧客享受到優惠。”
體驗2高校食堂
剩菜多因“量多”、“不合口味”
“光盤行動,有你有我。”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浪費不以量小而為之,節約不以微小而不為。”
北京大學農園食堂里,墻壁上、取菜口、餐桌上,上述倡導節約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24日17時許,食堂里的人漸漸增多。用餐的人大多一份主食,兩份配菜。因天氣較熱,有些還會再加份水果。
該食堂一樓有多個餐具回收點。每個回收點都有一個書桌大小的操作平臺,下設大號垃圾桶。同時配有兩名工作人員,整理分裝送來的餐具。
其中一個餐具回收點,20分鐘內有近30人用餐完畢,送來餐具。其中,大部分人都只剩些湯水或者紅辣椒等配料。但也有2人,餐盤中的剩菜剩飯較多。
“一個菜不太新鮮,還有一個菜有點涼了。”張同學說,趁著周末,弟弟來學校看她,晚上就在學校食堂一起吃飯。通常食堂的菜量較為合適,一份飯、兩份菜都能夠吃完。
與往常相比,這次她額外又多拿了兩盤菜。但在吃的過程中發現,菜的味道和口感與想象得不一樣。
在食堂工作近一年的李女士說,每次回收餐具時發現剩菜剩飯,“有時候多,有時候少。”有時候自己看不過去,也會說幾句。“然后他們就會說,天太熱吃不下之類的。”
清華大學清芬園二樓,風味小吃是其特色,有大盤的西北風味、麻辣香鍋等。臨近19時食堂關門,餐廳里仍有很多用餐的學生。
靠近餐廳入口有一處回收窗口,學生們陸續將用餐過后的餐具放在窗口平臺。半碗餛飩、半盤米飯……對于沒有吃掉的飯菜,有同學解釋為“過敏,菜太辣了”,有的表示“量有點多,吃不掉。”
包括記者隨機探訪的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情況與上述類似。其中,北京郵電大學一食堂的工作人員表示,食堂里的剩菜剩飯也不會很多,正常工作日的時候每天有三桶。周末因為食堂就餐人數少,每天在一桶半左右。而剩下的飯菜,都會有統一的工作人員負責回收處理。
■ 建議
餐廚垃圾可用堆肥方法處理
倡導“光盤”,但實際上難免會剩菜。環境研究專家、北京零廢棄發起人毛達指出,目前餐館的剩菜剩飯尚有經濟價值,通過賣給小作坊,經過處理后作為泔水喂養牲畜。而家庭的廚余垃圾則多作為生活垃圾,進行填埋。
如何環保處理剩菜剩飯?毛達講述自己三年前便在家實施堆肥。“購買一個幾十元的堆肥桶,將菜葉、果皮等廚余放入桶中”。他介紹,每次加廚余垃圾時,向堆肥中心挖個約半米深的小洞,將垃圾放入,再將洞填平,插個小旗子做標記,下次放時換個位置。當不需要再放食物殘渣時,就讓堆肥靜置發酵,4到8個月左右就可完成。
“若堆肥過程中出現臭味,是因為沒有創造出好的有氧環境”。另一位環保人士建議,根據堆肥的溫度、濕度情況及時地翻堆肥,讓空氣流通,創造有氧環境。
毛達表示,堆肥的處理方法能解決家中大部分餐廚垃圾,目前,他正在將此方法向學校推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剩菜 顧客 剩飯 食堂 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