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張夢陽:雖然已年過古稀,心寫的功夫仍然不減當年
燜焐
1973年,張夢陽被分配到河北香河,在一所村辦小學做起了“戴帽高中班”的語文老師。陪伴他的,還是《魯迅全集》。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戴帽高中班’了。村里原本只有小學和初中,但大隊書記提出來要讓學生‘上高中不出村’,就給小學戴上了高中的帽子,辦了高中班。說是‘戴帽高中班’,其實就是瞎胡鬧。”當年的辛苦,張夢陽至今難忘。早晨一起床,就要去農田里勞動施肥;白天上課,主要內容是沒完沒了地讀報紙;晚上則是冗長無聊的會議,常常十一二點才結束。好不容易開完了會,時間可以歸自己支配了,但三個老師擠在一間又臟又破的小屋子里,別人要睡覺,張夢陽想開夜車都沒有地方去。無奈之下,他只好從被窩里頭探出身來,在床前支一塊木板,點上用糨糊紙自制的油燈,又讀起《魯迅全集》。
“在這種情況下讀書,印象非常深刻,再加上我的記憶力不錯,把《魯迅全集》特別是雜文部分讀得爛熟。說出一個文章的標題,很快就能從書中把這篇文章找出來。雖然我參加過2005年版《魯迅全集》的修訂,但對新版的熟悉程度遠不如1959年這版。這就像乒乓球運動員,更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拍子。”
多年的農村生活,逼迫著張夢陽自創了一個寫作的絕招——“燜焐法”。沒有條件在書桌上鋪開稿紙寫作,他就打腹稿。無論是開會、勞動,還是處理生活瑣事,他的腦子里都在構思文章,“用大腦思索文章,用小腦應付俗務”成為他生活的常態。
到了周末,本地老師全都回家了,只剩張夢陽一人留在宿舍,他才攤開稿紙,一筆一畫,把在心中“燜焐”成熟的文章直接復寫上去。同事見到報紙上發表他的文章,沒人知道是什么時候寫的,無不感到驚訝。只有當時和他在一個縣任教的摯友、作家湯吉夫清楚:“夢陽是恨不能連標點符號都在心里‘寫’好了,才在紙上動筆呢!”
1979年,在林非等幾位知名學者的努力下,張夢陽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鋪開稿紙寫作了,但這個被“逼”出來的習慣,張夢陽沒有丟掉。他還總是先在心里“寫”,直到文章在胸中“燜熟”了,才落到紙上。現在,雖然已年過古稀,但張夢陽沉思、冥想、默記、心寫的功夫仍然不減當年。
編輯:梁霄
關鍵詞:張夢陽 古稀 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