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上海幼升小調查:“幼兒時期的一次高考”
返公還是還民?
2004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國務院為此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這二者都使得非公非民的公立轉制學校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必須明晰產權,選擇成為公立或者民辦。
此時,經過多年發展,上海的公立轉制學校已形成自己的特點:相比公立學校,他們有著更自由的辦學體制,有經過挑選的生源和更高的收費;相比民辦學校,公立轉制學校的土地、校舍租金十分低廉,且教師擁有編制。
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2005年4月,上海市教委成立“轉制學校進退方案研究”課題組,探討轉制學校是返公還是還民,以及這樣做的標準。
根據課題組的中期報告,他們認為,并非所有轉制學校都可以轉變為民辦學校,必須是其中辦學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社會聲望高、體制改革效益顯著的轉制學校,才能進行轉換。同時,學校應有足夠的非財政性資金收入,換言之,學校每年收取的學費,應使該校能自如地運轉。
課題組提出了幾條關鍵性的政策。比如,在師資方面,應該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即老教師享有原先的編制,新教師則不然;在場地方面,校舍和土地依然國有,但這類學校可以享受優惠租賃政策。
當時,教育界普遍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最好還是不超過該階段所有學校的十分之一。以徐匯區為例,當時徐匯區共有40所小學,其中,盛大花園小學從成立之初就是民辦小學,另外還有5所公立轉制小學。按照比例,徐匯區的民辦小學數量最好是4所及以下。
上海教育界一位知情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5所轉制學校中,一所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校,一所在轉制后發展情況一般,后來這兩所學校都轉回了公辦。剩下的3所發展較好的公立轉制學校轉為民辦小學,與盛大花園小學共同成為徐匯區的4所民辦小學,即至今十分熱門的世外、盛大、逸夫和愛菊小學。
轉制學校成為民辦學校,需引入資本。資本可以來自企業、基金會、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投資可以由一個主體完成,也可以由多個主體完成。不過,課題組的中期報告認為,單一股份制下的董事會組成比較簡單,代表的利益對象也比較清晰。
公立轉制學校轉為民辦的成本較低,風險較小,因而有實力也有意愿的資本不在少數。就世外來說,2005年,徐匯區教育局與區內多個納稅大戶商談,有幾家公司都表現出了興趣。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上海 幼升小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