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王扶林:有敬畏之心,才有經典之作
人物小傳
王扶林
1931年2月生于江蘇省鎮江市,新中國第一代電視藝術家,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制片人、導演。2015年獲得全國文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個人終身成就獎。
明天,一次聚會和一場音樂會即將在北京舉行,以紀念電視劇《紅樓夢》播出30周年。
30年前的5月,電視劇《紅樓夢》經近5年的研討、籌備、拍攝、后期,在央視首播。一經播出,萬人空巷,并在此后30年間重播無數次,虜獲了不同年代的觀眾,被人們奉為心目中的經典。
日前,解放周末專訪87版《紅樓夢》導演王扶林。從他的講述中,既可以窺見經典是如何誕生的,亦不難被老一代電視人的執著追求和無悔堅守所打動。而這些,對于當下的藝術創作也不無裨益。
初夏的北京,綠意盎然。
午后的陽光穿越落地長窗,86歲的王扶林灰白頭發,靠在沙發上,眼睛在陽光中瞇縫著。
他敘說著自己和87版《紅樓夢》之間的故事,充盈著滿滿的懷念與欣慰:“做這件事,需要激情和眼光;但要堅持下來,更加熬人、更見真心”。
“大膽”
“有責任來普及中國的古典名著”
王扶林至今記憶猶新:當年自己“不知深淺”,想拍《紅樓夢》,被人稱作“王大膽”。
之所以萌生拍《紅樓夢》的想法,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初期某雜志的一個小調查:在一所名牌大學中文系,有些學生竟然沒看過四大名著。這條新聞讓王扶林震驚:“作為一個中國的電視工作者、文化傳播者,應該有責任來普及中國的古典名著、傳統文化,讓大家都能了解當中的精髓。”
于是,王扶林找到了當時的中央電視臺臺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電視臺正在改革初期,也需要改變面貌,給電視觀眾提供新的劇目。而且,海外很多知名的廣播公司將本國的包括其他國家的名著都搬上了屏幕,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為什么不這么做呢?
臺長問:“如果要拍名著,你想拍哪一部?”王扶林想了想:《三國演義》《水滸傳》里都有很多打戲,目前的拍攝條件還不具備,而《紅樓夢》室內戲居多,便隨口一說:“先拍《紅樓夢》!”
接下來,在中央電視臺臺務會議上,要不要拍《紅樓夢》成了一個公開討論的議題。當時的局面,基本上是一半人同意、一半人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不具備拍攝的條件,人員水平也不夠。但臺里的幾位領導卻力排眾議,十分堅定:“就算搭上職業生涯,也要讓這么好的戲落地。”
籌備階段,《紅樓夢》也遭遇了不小的困難。
首先是定導演。王扶林先去請一位上海的電影導演,結果對方沒有答應;再請北影廠的一位導演,不幸的是他心肌梗死猝然去世;又找電視臺的一位導演,對方嫌拍攝周期太長,拒絕了。
請這個不來,請那個也不來,無奈之下,王扶林只能自己上。
當時,臺內外議論紛紛:“王扶林不就拍過一個9集電視劇 《敵營十八年》 嗎?他拍過名著嗎?”“這樣就能拍 《紅樓夢》?”王扶林心想:反正大家已經叫我“王大膽”了,那就索性膽大一回吧。
“死磕”
一定要跟角色談一次戀愛
然而,在曹雪芹的經典名著面前,“王大膽”卻是十分小心翼翼。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導演王扶林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暫停手頭的一切工作,找了個招待所,抱著幾大本《紅樓夢》原著“死磕”了整整一年。
“那一年,我竭力要做的事,就是全面理解《紅樓夢》的內涵、曹雪芹的生平等等。其實,花一年時間全部理解是不太可能的,但我盡力而為。”
鉆研原著不僅僅是王扶林對自己的要求,他覺得所有演員都必須把原著吃透。于是,在電視劇開拍前,他向臺里申請經費,為主創人員和所有演員辦了一個學習班。
當時,劇組派三個小組,奔赴全國各地,尋找符合原著人物形象的演員。而所有進入學習班的演員都沒有固定的角色,最后確定誰來演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都要通過學習期間的觀察、考核。
用王扶林的話來說:“你要把《紅樓夢》的角色吃透,照照鏡子:我是不是他/她。千萬別覺得林黛玉最重要,我就要演林黛玉。一定要跟角色談一次戀愛,看看他/她是不是你所想的那個對象。”
學習班的生活讓人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曾描述過一天的課程:“每天上午,老師帶著我們到圓明園,練功、練形體;下午,邀請紅學家來講課,分析《紅樓夢》中的人物,當時,馮其庸、蔣和森、李希凡這些知名的紅學家都來講過課。”接下來,就是重頭戲——做小品,如果你想演某個角色,就自選情節、自選搭檔演給導演看。學員們可以在小品課隨意組合、表演任何人物,直到導演和自己覺得都合適。
因此,87版《紅樓夢》最終做到了一件讓觀眾驚訝的事——雖然啟用了一群不出名、毫無經驗的年輕演員,甚至有很多不是演員的普通人,但卻讓人留下“這個角色就是他/她”的贊嘆。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紅樓夢 電視劇 王扶林 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