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多地查獲“洋垃圾”走私案,如何斬斷黑色產業鏈?
有的倒賣批文牟利150萬元,有的賣服裝“洋垃圾”一年賺十幾萬元
“洋垃圾”暴利驚人。記者此前在陸豐市碣石鎮采訪時了解到,非法“洋垃圾”舊服裝交易中質量好的按件批發,差的就“論斤稱”,1公斤服裝幾十元、1件衣服幾塊錢,到了門店開價十幾塊錢,相當于一轉手價格就翻幾番,有的門店一年可賺十幾萬元。
在今年2月廣州海關查處的一起“洋垃圾”案件中,涉嫌走私進境的約800噸電子垃圾40余柜、案值超1億元;在今年3月廈門海關的一次打私行動中,工作人員查扣國家限制進口的廢塑料2000余噸,初估涉案案值超過6000萬元。
“洋垃圾”屢禁不止的背后,是非法倒賣和轉讓固廢進口許可證的“黑色利益鏈”,倒賣“指標”成為一樁利益驚人的生意。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在東南某地查處的一宗“洋垃圾”倒賣案中,查辦人員發現,從2015年開始,兩家企業分別以每噸約80元的價格,向另一家擁有許可資質的化工企業購買了約1.8萬噸的進口廢塑料批文指標,非法轉讓方牟利近150萬元。
今年3月立案偵查的一起固體廢物走私案中,犯罪嫌疑人交代,實際收貨人在境外采購廢塑料,之后由擁有許可證的某貿易有限公司與某無紡制品有限公司向海關申報進口,貨物放行后再運送給實際收貨人,兩家公司向實際收貨人收取每噸700元至800元不等的“包通關費”。
辦案人員透露:“該案犯罪嫌疑人還交代,如果今年進口指標用不完,環保部門會在明年按照上一年實際進口量減少進口指標,企業于是鋌而走險利用這些指標去牟利。”
我國2011年頒布實施《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進口固體廢物監管工作主要由海關、檢驗檢疫、環保、商務、發改等五部門共同負責。然而一些地方對固體廢物進口后實際的貨物流向缺乏有效監控,貨物通過許可證進口后是否在備案工廠進行加工,僅憑拍照來印證,漏洞較大。
東部沿海某省有關部門近期查處了一家涉嫌參與走私固體廢物的化纖公司。執法人員發現,該公司建有三條用于處理進口固體廢物的生產線,實際僅有一條正常開工,而該公司仍按照每年產能全開即15000噸的“頂格額度”向海關報關,“套”出來的額度被“轉讓”到了其他省份的小作坊,企業從中牟取暴利。
編輯:梁霄
關鍵詞:走私案 黑色 產業鏈 走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