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方精云:大自然的“醫生”
做科研是為了“解決問題”
“不跟風,不隨波逐流。”這是方精云對待科研的態度,“堅持也很重要。”
其實,方精云做研究也是十分艱難的,但都堅持下來了。
1989年,中國的科研體制正處于變革之中,科研經費以國家財政劃撥為主,獲取相當困難。1989年到1991年的兩年間,他的科研經費只有1000元所長基金和向同事借的1000元。
與過去相比,現在國家對科研的投入正在逐年加大,方精云深感這對于科研人員是一件幸運的事。
來之不易,更要好好珍惜。對于當前科研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方精云表示看不慣。
“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不計成本吸引人才”的現象就讓方精云十分擔心。
在他看來,一些引進“人才”在一個單位剛工作幾年,也不管該單位花了多少人財物,說跳槽就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另一個單位,浪費了國家和單位大量的資源和錢財。
為何會出現這種亂象?方精云認為一方面是人才引進單位對人選品德情況考察不夠,重才不重德;另一方面則是國家人才引進的政策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
對此,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方精云提交了《規范引進人才待遇,避免單位間無序競爭》的提案,建議建立規范的人才薪酬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引進人才約束及補償機制,研究建立全國系統配套、有效銜接的人才政策體系。
高校引進人才是為了什么?做科研又是為了什么?
方精云的態度很明確:“做科研,是為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科技難題”,不應只是為了發表文章,進而獲得更多的科研基金或者個人利益。
方精云坦言我國科技評價工作過分依賴SCI(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提出的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學術不端行為,助長了科技人員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的產生。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方精云就呼吁“改革科技評價指標,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造”;今年全國兩會,方精云又建議要花大力氣辦好一批高水平中文科技刊物。
這個建議的背后,是方精云的切身感受:我國的科研人員花了大量版面費發表英文論文之后,不僅“很多科技成果在國內連個中文的記錄都沒有”,最后我國還要從國外花大價錢買回這些論文的版權;更重要的是,如果僅僅用英文發表文章,雖然方便了國外,但中國人自己很難理解或理解不了,難以應用或推廣。
方精云認為當務之急就是國家盡快實施“中文科技刊物振興計劃”,統籌推進全國的高水平中文科技刊物的建設工作。
方精云邊說邊反思自己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教師、全國政協委員還有哪些地方做得欠缺:有一段時間沒有開展野外調查了,還是有學生不太積極不夠上進,擠不出時間參加全國政協的視察調研……
晚上10點半采訪結束后,方精云又緊接著開始了下一項工作———《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生態學卷的詞條編撰工作。
編輯:梁霄
關鍵詞:方精云 大自然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