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方精云:大自然的“醫生”
選擇林學只因“家鄉缺木材”
近30年來,最讓方精云癡迷的是科研,而最讓他欣慰的是學生,與學生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除了學科知識,方精云傳遞給學生的還有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學生們眼中的方精云是嚴厲的,容不下半點馬虎:“方老師的‘植被生態學’連碩士博士都要閉卷考試?!薄耙髷祿鎸嵉耐瑫r,還要求不能放棄監測到的任何數據,方老師認為有選擇性地使用數據是一種學術不端?!薄斑B注釋的格式、標點的使用也要糾正?!薄?/p>
“植被生態學”是方精云很重視的一門課,雖然沒有教材,但八大章的內容他每章都認真做了大量的PPT。
碩士生李超直言這門課考試前“要準備好久,很緊張”。而據博士生蔡瓊介紹,教授每年都會根據科研的結果以及新的發現,較大幅度地調整講義。
為什么方精云如此重視這門課?因為它提供了“方法論”,教學生如何用簡潔的數學表達式推導出結論,“公式和原理,這些基礎知識對于做學問終身受用?!?/p>
對于這門課,方精云也正在準備出一本教材,還想把這門課的講義推到北大的“慕課”(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上去。
“組會”制度也是方精云為學生多交流尋找靈感想出的一種方式,“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大家一起出主意。”
1997年,他到北大后就制定了這個制度,至今已堅持20年,每周固定的一個晚上,都會交流科研進程以及遇到的困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除了上課,學生們每天待在實驗室的時間都超過10個小時。方精云也是這樣,即使再忙也把大把時間花在實驗室里。
博士后朱劍霄笑言剛到北大時,提醒自己晚上不能比老師先離開實驗室,結果一段時間下來,發現還是熬不過每天凌晨一兩點才回家的方精云。
忙碌的方精云被學生吐槽是一個“無趣”的人,“外出監測就對著儀器,室內研究就對著書或電腦?!?/p>
方精云愛看書,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個長約4米高約3米的轉角書柜,配上各類標簽,把國內外有關生態學的書排列得整整齊齊,像是一個“微型圖書館”,他還為此配了一把折疊梯。
方精云也愛打乒乓球。在沒有擺放獎杯、證書的辦公室里,他的學生把他參加系運動會乒乓球比賽獲得的3張獎狀貼在了一進門就能看到的顯著位置。學生們笑言:“方老師打球很認真?!薄八矚g贏,但要真贏,很反感假球?!?/p>
但方精云嚴厲的外表依然掩蓋不住對學生的關心:指導學生申報課題、引薦他們出國學習、開導不能順利畢業的學生,為學生聯系醫生、墊付醫藥費……
2007年,方精云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后,更是拿出全部獎金20萬元港幣設立“生態學獎學金”,鼓勵和支持學習優秀或家庭困難而學習刻苦的研究生。
每逢畢業季,方精云也總是語重心長地囑咐學生:要堅持“做實事、做好事、多做事”,做好人終究不會吃虧;發揚腳踏實地的作風,一如既往地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以主人翁的積極態度參與到國家的建設進程中,把自己的命運、夢想與國家民族的榮辱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
方精云所說的這些,也正是他從農村到城市,從中國到日本再回中國,求學工作的心路歷程。
他從小學習就自覺,父母都是務農的,既不催他也不管他?!皩W習是自己的事,不學習也是自己的事”,他白天勞動、晚上點著煤油燈看書,“村里書少,誰要是得了本書,必須飛快看完,因為很多人都排隊等著呢。”
后來報考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也緣于一個樸素的愿望——家鄉沒有木材,方精云希望“長大了從事跟木材有關的工作,幫村里人搞到木材”。
大學畢業后,方精云作為國家教育部出國代培研究生在北京林業大學學習,后來到日本攻讀碩士博士博士后。
一路下來,方精云接觸了很多嚴師益友,李宏開、沈國舫、莊亞輝等老師,還有日本的菅誠、吉良龍夫先生……從老師身上體會到的嚴謹的科研態度和扎實的作風,方精云也傳遞給了學生。
“思想多遠,事業多大”
方精云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閑下來就喜歡“瞎琢磨”。
在同事朱江玲眼里,方精云的科研理念頗具前瞻性;而運用科研成果的時候,他又是敢想敢干的。
2010年至2016年他受命擔任中科院植物所所長。在那段時間里,如何將植物所在科研方面的優勢轉化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成了擺在方精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植物工廠”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當時,福建三安集團有限公司找到了植物所,希望發揮公司在全色系LED光源、芯片等方面的科技優勢,與在植物生長、環境調節等方面有著特色和優勢的植物所合作。
雙方最后討論的結果是建設“植物工廠”,通過計算機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及營養液等因素進行智能控制,實現植物全天候高效生產。
2015年12月,雙方合作成立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植物工廠產業化發展之路;2016年6月,首棟1萬平方米的中科三安植物工廠在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建成投產。
在工廠里,利用LED光譜技術及自動化設備,日產蔬菜可達1.5噸,蔬菜產品已在福建廈門、福州和泉州等地130多家銷售終端陸續上市。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牧業試驗區”的建設則讓方精云的另一個大膽設想變成了現實。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草原曾經帶給人們的美好記憶。如今,過度放牧帶來了植被蓋度低、生產力水平低、優質牧草比例低等牧民憂心的問題。
以“養殖需求增加,飼料用糧不足”為例,方精云說,由于國內的糧食生產主要面向居民口糧,因此,盡管糧食不斷增產,飼料用糧仍面臨著巨大缺口,已出現了將糧食作物用作飼料的情況。
換句話說,給人吃的“口糧”夠了,但給牲口吃的“飼糧”還遠遠不夠,而后者則影響著給人吃的牛肉和羊肉,“現在基本不缺口糧,但老百姓對肉類食物,尤其是優質肉類食物的需求還很旺盛。”
方精云認為要解決我國飼草料短缺的問題,必須改變農業種植結構,建設集約化人工草地,增加飼草在種植業中的比重。
他曾有這樣一個設想:把90%以上的草地都“圈”起來養著,只開墾剩下不足10%的耕地,種出優質的飼草,一方面喂飽牛羊,進而豐富人們餐桌上的肉類食物;另一方面也保護了絕大部分的天然草地。
這并非癡人說夢。2014年,方精云課題組將這一想法寫成咨詢報告《建立生態草業特區,探索草原牧區發展新模式》,呈交國務院。
在報告中,方精云率先提出“草牧業”的概念———即在傳統畜牧業和草業基礎上提升的現代化生態草畜產業的理念,他希望通過這一理念的計劃實施,從根本上回答“要生產效益還是要生態文明”這一難題,解決草畜矛盾問題。
這一報告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2015年3月,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試驗區建設啟動:由方精云領銜的中科院22個研究所、近200名科研人員,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提供的上萬畝草地上研發實踐,科研國家隊和農業國家隊聯手,共同開墾著這塊位于我國北方草原上的農業結構試驗田。
方精云也把試驗區建設的經驗帶到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
2016年9月26日,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圍繞“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方精云提出“以小保大”的草地保護與利用模式,建議“建立與牧草特點相適應的人工草地生產技術體系”“建立規范的草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體系”“國家加大對天然草地保護和改良技術體系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力度”……
編輯:梁霄
關鍵詞:方精云 大自然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