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萬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出路要靠科技創新

2017年05月31日 15:02 | 作者:?致公黨中央主席 萬 鋼 | 來源:團結報
分享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出路要靠科技創新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新動能成長速度和作用超過預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既去舊,又育新”,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彌補我國核心技術與自主知識產權缺乏、產業鏈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的短板,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力度,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改進供給質量和效益,提升產業技術水準和競爭力。不僅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更要注重以新業態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科技創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振興實體經濟與培育發展新動能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超前部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計算、精準醫療、腦科學、能源存儲等顛覆性技術,在戰略必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先發優勢,塑造引領型發展的新格局。

2017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萍脊ぷ鲗⒁灾我I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目標,全面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重大任務,把工作重心從規劃部署轉移到全面落實上來,以優異成績迎接十九大勝利召開。

一是打造系統持續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創新供給的質量和水平。加快完成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全面啟動實施。繼續實施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圍繞專項目標和重大標志性成果,加強重點任務督導和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前瞻部署重大顛覆性技術,推進人工智能、深地探測等重大項目的立項論證。在重大科技創新領域先行啟動組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強大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筑牢基礎前沿研究根基,組織實施重大基礎科學項目,加強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部署。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深化政府間科技與創新合作,建設“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在我國優勢領域發起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引領,培育壯大創新發展新動能。大力推進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技支撐,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深入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建立國家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快推進專業化眾創空間發展,深化科技金融服務。打造區域創新示范高地,加快北京、上??萍紕撔轮行慕ㄔO,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輻射帶動作用,支撐國家重點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加快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推進科技扶貧精準扶貧。

三是強化科技惠民,支撐民生改善和精準脫貧。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樣板。加強社會發展和民生領域科技創新,強化技術研發和綜合集成與應用示范。扎實推進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重大民生科技工程,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管理、社會養老等領域的科技支撐能力。強化科技創新對精準脫貧的支撐作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建設專業化的星創天地,打造農村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推動建設一批創新型縣(市),帶動縣域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強化改革攻堅,確保重點舉措落實落地。深化科技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緊緊圍繞“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建設,全面實施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全面完成中央財政科技計劃改革任務,強化科技監督和評估工作計劃,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氛圍。完善科技人員和科研機構的激勵和運行機制。推動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深入推進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制度改革。加快落實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科技成果產權分配、科研人員兼職兼薪等政策措施。實施新一輪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帶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加快培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落實和完善鼓勵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加強政策實施情況監測評估。建設軍民融合的創新體系。建設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促進軍民科研體系交匯融合。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強化科技宣傳,弘揚科學精神,營造崇尚創新、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摘自2017年第4期《紫光閣》)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科技 創新 改革 國家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婷婷色五月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真实迷奷系列在线播放 | 中文不卡AV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永久中文字幕视频 | 久久福利网站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