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何鏡堂: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新道路
“當今處于激變的中國城市,無論建設規模和速度都是史無前例的,我們建筑師處于一個創作的黃金年代,但同時又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希望與大家交流,聆聽大家的指導、與大家共勉,共同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新道路而努力?!?5月25日,在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學院、廣東院士聯誼會承辦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何鏡堂建筑國內巡回展覽的開幕式上,全國政協第九屆、第十屆全國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做了如此表述。
據何鏡堂介紹,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1983年,他舉家從北京回到改革開放前沿廣州,開始探索一條將設計與研究相結合的建筑創作道路。
在何鏡堂看來,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孕育著無限的機遇與廣闊的天地。然而城市面貌在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各種問題不斷涌現,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城市特色缺失尤為突出。在當前從增量增長轉向存量提質的城市化進程中同樣蘊藏這復雜的矛盾。
何鏡堂認為,面對激變中的機遇與矛盾,為了更好地實現綠色和諧人居環境的美好愿景,需要建筑師們從構建創新理論、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團隊三個方面,探索一條既中國又現代的建筑創新之路。
在多年的建筑實踐中,何鏡堂不斷學習和理解建筑的本質,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創作思維方法,他將其總結成"兩觀三性"的創作理念,即建筑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和諧統一,以此指導創作實踐。
在何鏡堂看來,建筑的“三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內涵和品味,時代則體現建筑精神和發展。
同時,建筑創作還需要有一批敢擔當、能創新、有激情的設計人才。根據國家城市的建設的現狀以及建筑學科社會性、綜合性、多元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何鏡堂院士創立了研究生“三位一體”聯動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他強調以人為本,學建筑要先學會做人,勤奮、才能、人品、機遇缺一不可;同時強調建筑師要掌握辯證的思維方法與培養綜合思維能力,既要有數學家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要有藝術家的形象思維能力,要善于在對立統一的關系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據了解,此次何鏡堂建筑國內巡回展通過展示精心挑選的十四座建筑,包含博物館、紀念館、大學校園、舊城改造等,展現了何鏡堂院士及團隊在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特征以及時代背景下建筑創作中的思考。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坐落于東部大都會上海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又有在中國南方澳門特別行政區內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既有位于四川連綿山地之中的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又有處于南京城市核心區域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展覽深入詳細地梳理解讀了何鏡堂院士及團隊多年以來實踐、研究與教學的心得與體會。
“面對中國社會幾十年來巨大的變革和挑戰,我堅持將探索設計理念、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團隊,這三方面與建筑創作結合起來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作品?!?何鏡堂說。(楊朝英)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中國特色 建筑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