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校園詩歌在沉寂中回暖:有詩社成員漲至百余人
有詩待和
前段日子,校園里的玉蘭花開得喜人,劉晨陽便即興寫了首《沁園春·詠華中大玉蘭》:
是倚香衾,是種霞云,是誤夢涯。是粉綃一翦,九重疊碧,唾塵嬌鳥,時與人排。是墮瓔魂,素娥千隊,天遣霓裳試玉骸。盈盈里,是春心枝上,但為君開。
1997年出生的劉晨陽,是華中科技大學物理拔尖班大二學生,也是該校夏雨詩社現任社長,寫起舊詩來很是應手,往往一揮而就。用他的話來說,“大概是血脈里有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的傳承”。
像劉晨陽這樣的校園詩人如今不在少數,他所在的夏雨詩社、復旦詩社等校園詩社一掃曾經的“門庭冷落”,成員已漲至百余人。而校園詩歌節、朗誦會、講座等活動也引來更多關切的目光。
其中緣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姜濤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經濟的高速發展,文學的需求正在慢慢復蘇。而校園中的95后們一般從小學詩,文學素養都比較好,視野更加開闊,起點就很高。另外,他們這一代一方面不會為溫飽憂慮,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社會轉型變遷中的很多無奈,他們的內心更豐富也更復雜,與內心有對話感的詩歌就容易成為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
午后或夜晚,一群詩歌的孩子在那草坪上天南海北地聊生活,談詩歌,談到盡興處還有人彈唱上一曲,聊不盡興的話就再接著出去吃夜宵、喝酒……詩人們這種純粹愉悅的精神交流,以及對自我、對生命的思考,對復旦詩社副社長李金城來說愈加珍貴,畢竟還有好多其他事情等著他去忙,比如學習,活動等。
“拿我自己來說,必須承認,我自己的詩歌教育,在基礎上很難比得過更年長的作者,我們這一代和更年輕的人需要更多的毅力和決心將這件事堅持下去。”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90后詩人李琬覺得。
此外,校園詩人成長的重要場域——詩社的困境也是顯而易見的。“詩歌在校園內還較邊緣化,詩社缺乏強有力的指導,大環境的貧瘠,以及社內寫作傳統的式微。”安徽師范大學學生、江南詩社現任社長盧文韜說。
怎么辦?榮光啟的答案是,加強文學教育和詩歌教育。“我們要告訴人們,文學寫作是每一個有語言能力的人都可能去玩的,因為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說話方式,追求對言說對象的具體性表達,這種‘具體性’的出發點和目標都聚焦在感覺、經驗和想象的層面。詩歌寫作同樣如此,在交際性語言中有許多話說不出、不好說,這就需要詩歌寫作”。
而關于詩歌教育,臧棣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已著手開設詩歌課程。在他看來,“人與語言的關系是一輩子擺脫不掉的,培養和語言的關系就很重要。比如你是要寫描述性的事物,還是隱喻性的東西,你怎么理解這個世界,這個東西的合理性在哪兒……詩歌不一定有確切的答案,但它是對生命的一種探索,一種覺醒,法律、經濟不會告訴你這些,只能從感性的文本世界中獲得”。
恰如電影《死亡詩社》中的一位老師基廷(Keating)所說,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并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孫慶玲(文中西渡、侯馬為筆名)
編輯:梁霄
關鍵詞:校園 詩歌 詩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