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校園貸:開“正門” 斬“黑手”
對策二:引入“正規軍”滿足需求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表示,在持續推進網絡借貸平臺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清理整頓工作的同時,還要加強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銀行對大學生的信貸業務服務不到位,他們找不到地方貸款就找網絡或者社會上的高利貸。商業銀行應研究如何“把正門打開”,把對大學和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做到位。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歐美一些國家,大學生通過信用卡或銀行貸款,買手機和電腦的比例很高。大學生群體需要正規的金融服務,這些金融服務也能夠為銀行創造利潤。
這幾年,校園貸市場異常火爆,正說明校園消費金融適應了一部分市場需求。隨著信用卡、消費金融產品滲入校園,大學生的信用意識和超前消費意識也在不斷提升。大學生群體有貸款需求,卻沒有正規機構來滿足大學生們的需求,才導致非正規網貸一擁而上。
引導“正規軍”進入校園是雙贏之舉。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安全、適宜的信用消費貸款,有助于在年輕人中逐步培養起成熟、理性的消費意識和信用觀念。另一方面,正規機構開展小額借貸服務,有利于拓寬自身的業務板塊,培育潛在消費群體,還能維護行業秩序。
對策三:外部監管與自我約束“兩手抓”
去年10月以來,校園貸被納入P2P網貸專項整治重點對象。通過整治,校園網貸平臺數量急劇下降,校園網貸亂象有所遏制。但與公眾的期待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根治校園貸亂象,還需要從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雙管齊下,把監管落實到人,把問責落實到事,鐵腕治亂。
此外,增強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遠離不良網貸,也是治理校園貸亂象的重要一環。
大學生群體尚未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和成熟的消費理念,一旦養成過度超前消費的習慣,其消費水平、借款額度很有可能超出實際還款能力,較易誘發風險。加之大學生的金融知識普遍匱乏,風險意識相對薄弱,對一些信貸產品的高風險認識不清,往往容易掉入高利貸陷阱。這些特殊性,讓校園消費信貸風險相對聚集。
監管部門應當擔負起保護消費者的責任,針對學生特點做好教育引導工作,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
對大學生來說,也應培養契約精神,主動積累個人信用,做理性的金融產品消費者。“陷阱”要徹底清理,但看清“陷阱”不往里跳,也很重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校園 大學生 金融 消費